陈一新:武汉要做足“水”“港”“人”三篇文章
本报讯(记者郑汝可)昨日下午2时30分开始,晚上6时47分结束,4个多小时,陈一新接连参加了三场代表团联组审议,先后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蔡甸、洪山、江夏、新洲、黄陂六个代表团的党代表们,共议“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
“像武汉这样天赐好条件的城市,实在是太少见了!‘金饭碗’放在我们面前,关键看我们怎么用。”根据自己20天来密集调研初步了解的情况,陈一新提出,武汉要做足“水”“港”“人”三篇文章:“‘水’‘港’‘人’三个字,一个不能丢、一个不能少,抓住这些重点加以突破,把这些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使武汉真正走在全国前列。”
三场联组审议,聚焦主题各不相同,谋划武汉赶超发展的情怀一样殷切:身为武汉新“当家人”,陈一新到每个代表团听取党代表审议意见前,都已事先做足五项“功课”——全面了解该团所在区的基本特点、去年工作的亮点、自身工作的弱点、发展中的难点、下步工作的重点。各团代表们则主动对接党代会报告勾画的发展蓝图,结合各自实际,积极谋求拼搏赶超的发力点。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蔡甸代表团联组审议会场,代表们聚焦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等议题。刘子清代表建议,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作为建设“三化大武汉”的重要平台,加快规划建设步伐,陈一新回应:“既然名字叫‘中法’,就一定要眼睛向外,多招法企法资才名副其实。”围绕两区如何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担当武汉“打造世界知名的‘车都’”、“‘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主战场,多名代表踊跃建言。陈一新不时插话互动,分别对两区提出希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要发挥主引擎作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典范;蔡甸区要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武汉地区约有82所大学、120万名大学生,大部分聚集在洪山区、江夏区。在两区代表团联组审议中,“大学之城”建设成为最热话题。林文书代表提出“建设环高校创新经济带”的建议,程春生代表呼吁武汉出台更有力政策把更多大学生留下来创新创业。“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陈一新强调:两个区要合力建设好“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为全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树立样板。得知梁子湖部分水域达到一类水质,陈一新对武汉这座“百湖之市”更感惊艳,“水面这么大、水质这么优,我们一定要把水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
在新洲、黄陂代表团联组审议中,代表们围绕两区“铁、水、空、公”多种交通方式汇聚的区位交通优势,热议大临空、大临港板块建设。陈一新认真记录每位代表发言,勉励两区瞄准更高水平,发挥好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集成优势,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建设,集中打造大临空、大临港产业,努力打造武汉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集聚区。
留住大学生不能“顺其自然”而要“刻意人为” 打造“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
“武汉虽然高校多、大学生多,但人才利用率不高、人才流失率偏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流向了武汉以外的地区。”昨日下午,洪山、江夏代表团联组审议现场,程春生代表直言不讳。
“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陈一新对这一建言深感共鸣。他希望洪山、江夏作为全市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城区,打开思路、大胆探索做好‘人’这篇大文章,把武汉打造成一座“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让青年在这里集聚、让活力在这里涌动、让梦想在这里成真。
“大学生是创新创造能力最强的一批人,把这批人留下来了,让他们在武汉读完书就会在武汉创业、成家、扎根,这样坚持数年,武汉的整体人文素质就会大大提高,武汉的城市活力就会越来越强,武汉就会真正发展起来。”
出台具体举措,陈一新提出平台、活动、教育“三管齐下”:要加快创谷建设,结合“三旧”改造、城市有机更新,选择在环境相对较好、交通比较方便、毗邻高校院所的区域,拿出最好的地块、最低的租金、最优的政策,联合创业服务领军企业、龙头高科技企业等共同开发,建设更多“创谷”,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在这里创业创新、安居乐业;要策划创业活动,举办一批创新创业主题节会、各类青年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让武汉成为海内外创业大咖、先锋领袖的会聚地;要推动创业教育,邀请知名创业企业家、天使投资人授课,让更多大学生和青年人在创业之前,接受创业教育、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成功率。
留住大学生,不仅要政策创新突破,还要事不宜迟。陈一新强调:“这项工作不能等到大学生毕业时再做。”他提出构想:要创造机会,对在汉大学生特别是外地、外籍大学生,要在大三、大四时就开始做他们的工作,创造载体、搭建平台、提供服务,让他们有机会去创谷等创新创业平台参观考察、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对武汉的热爱、增进对武汉的认知,毕业后愿意留在武汉创业、在武汉成家、在武汉扎根。
陈一新要求洪山、江夏两区借鉴波士顿等世界一流大学之城的经验,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大学与产业、大学与城市融合发展,打破大学与城市发展之间有形、无形的“围墙”,以校促城、以校建城,建设一座创新要素集聚的世界级大学之城。
现场
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蔡甸代表团联组审议会场,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打造‘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两项国家改革创新任务,成为代表们聚焦的议题。
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两项国家使命,不负中央重托?陈一新强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协同蔡甸区发展,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典范,工业发展要“以亩产论英雄”;高标准建设好“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要眼睛向外落实“法”字,通过这个平台引进法国最新技术、最新产品、最好产业。
立足各自产业特色,陈一新分别谋划两区制造业转型发展路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全市发挥主引擎作用,聚焦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通用航空及卫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典范;蔡甸区要以格力智能装备产业园、南屏通航产业园的建设,形成引领集群集聚发展的新模式,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支持辖区重点车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快“走出去”;蔡甸区重点要推动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环节两头延伸,由低附加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式发展。
“工业用地要节约着用,‘以亩产论英雄’。”陈一新强调,要下决心淘汰过剩产能,“对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升级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并转或淘汰!”
2014年,在中法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国内首个中法生态示范城——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落户蔡甸区。昨日,刘子清代表建言加快其建设步伐。
“既然叫‘中法’而不是‘中国’,就不能只在内部做文章,一定要眼睛向外。”陈一新接过话头。
“要体现‘法’字,招商目标就要瞄准法国。”陈一新提出,要以商招商、请外国人招外国人,让在汉投资的法企帮我们招来更多法企法资。同时,要请在法国的武汉人担任招商大使,引进一批法国最新技术、最新产品、最好产业。
“招商引资被确定为武汉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各区力度都要一样大,但招商思路和方式却不能一个样。”陈一新强调,招商引资必须动脑筋。各区要针对本区实际、针对各自不同的产业特点和发展亮点,制定针对性的招商举措,实行精准式招商。
破解短板打造大临空大临港板块 拼搏赶超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
汉口北铁路编组站、天河机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阳逻港、沪蓉、京珠高速……“铁、水、空、公”多种交通方式汇聚的新洲、黄陂,可谓是武汉优越区位交通优势的代表城区。
昨日,参加新洲、黄陂代表团联组审议时,陈一新对两区合力打造大临空、大临港板块,推进港航联运建设寄予厚望。
“阳逻港的集装箱吞吐能力还有很大潜力没有发挥。”他进而剖析:潜力未能挖掘充分,是枢纽布局较为分散、枢纽间转运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等短板亟待解决。
破解短板,集中打造大临空、大临港产业,努力打造武汉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集聚区,陈一新要求新洲、黄陂两区集中优势兵力,集中攻坚三方面重点工作:加强空港、内河港口枢纽建设;依托阳逻港打造“铁水公”联运枢纽;依托天河机场打造“空铁公”多式联运枢纽;加强枢纽之间的通道建设。
不仅针对大临空、大临港板块建设,陈一新每到一个代表团,都逐一分析了各城区的优势和短板。到各代表团听取党代表审议意见前,他专程对各区基本特点、去年工作亮点、自身工作弱点、发展中的难点、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全面了解。
“大家特别是各区主要领导,都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对自己区的发展难点是否清晰?对存在的问题是否认识到了?”陈一新强调,武汉要奋力拼搏赶超,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