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30问:农产品加工业能否持续领跑工业增长

04.08.2015  09:38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琼瑶
  问:为什么说农产品加工业是“五最”产业?

  权威人士:这几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一年一个台阶,主营业务收入2009年不到4000亿元,2013年突破万亿,2014年达到1.19万亿,挺进“万亿俱乐部”,跻身全国五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三农”发展的火车头、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结构调整的加速器,是我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

  问:我省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四个一批”工程实施情况如何?

  权威人士:“四个一批”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到2015年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目前该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问:经济下行压力下,农产品加工业为何能够逆势上扬?

  权威人士:今年以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与增速均超汽车、钢铁,成为经济增长的“排头兵”,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叠加”。

  2009年,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提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举措。2010年开始,确定2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明确10亿元调度资金;2011年,政策支持以培育过百亿元龙头企业为重点,做大做强市场主体;2012年,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构建“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2013年,在全省21个乡镇开展“四化同步”示范试点,大力推广“福娃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2014年,重点培育的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增加到30家,省财政专项调度资金增加到30亿元。

  经过连续五年的努力,我省孕育出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叫得响的品牌,紧密融合一、二、三产业,为促增长、保稳定、调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

  流水线上种香菇

  湖北日报讯 记者许琳 汪训前 通讯员邱立平 江开军

  只花了3年时间,随县炎帝农业科技公司运用科技,探索出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工厂种植香菇模式,成为全国首创。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坐落于炎帝工业园的企业,领略了流水线种菇全过程。

  这是一幢全封闭的标准化厂房,首尾相连,一头喂进配料,一头采摘香菇,中间是长达两公里的流水线和栽培库房。公司总经理谭照生介绍,每天可制苞60万个,90天后开始出菇,一个星期采完,共采四茬,公司每天出产鲜香菇100吨。

  从自动混合拌料开始,记者先后参观了5个车间,每个车间都配有计算机、微电子检测仪和光电子分析仪,工人只需操作按键,控制整个系统。用这种方法栽培香菇,属国内首创。

  “这为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打开了空间。”公司董事长刘银水介绍,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生产同量的鲜香菇,工厂化栽培取材更广泛、配方更科学,生长周期减少40天,更节省劳力。
  目前炎帝科技的产品出口到美、韩、日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美国、日本和香港特区设立了分公司,去年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

  回顾3年的创业经历,刘银水深有感触:“唯有创新,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

  “很多难题要解决,最关键的是菌种。”刘银水说,外国菌种“不服水土”,国内菌种不适应“洋设备”,必须研发新品种。公司投入1800多万元,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出适应工厂环境的10余个新品种。

  通过技术转让,公司引进智能控制系统,创造最适宜香菇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环境,对产品形态、质量进行自动化、标准化控制。省农科院的专家来了,开发出香菇脆片、香菇酱等即食食品;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院士及其技术团队来了,研发食用菌饮料和香菇葡聚糖的高值产业化项目。

  多方合作攻关,炎帝科技改进香菇栽培原料配方,以秸秆、棉籽壳、豆饼为主料,减少木屑用量40%,还投入废弃菌渣生产有机肥项目,每天消化菌渣约500吨,产出有机肥50吨。

  【记者调查】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增长的“黑马

  今年一季度,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772.4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比全省工业平均增长速度高4.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1%,拉动工业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

  我省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它代表了农业大省不以牺牲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方向,有力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四个一批”,制度建设添活力

  著名农村问题专家陈锡文曾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让你吃一个苹果,可以。连续吃三个苹果,恐怕受不了。但是,如果把三个苹果榨成一杯果汁,你会一口气把它喝下去。

  “把苹果变成果汁”,点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内涵,这也正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源动力。

  让全国人民“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湖北许下美好愿景。2009年以来,湖北开始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先后出台了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相关政策。每两年召开一次现场会,强力推动。省财政安排专项调度资金10亿元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以后每年增加5亿元至10亿元,今年增加到75亿元(包括“四化同步”试点乡镇20亿元)。

  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省确定的培育过百亿的重点企业,省财政对每个企业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调度资金3000万元至5000万元。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我省打造出长江三峡柑橘带、汉江流域水果带、江汉平原优质油稻板块、鄂东大别山桑茶药板块、鄂西南山区反季蔬菜板块、环洪湖优质水产板块、环武汉城郊蔬菜板块、鄂东南速生林板块等八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板块,并初步建成46个产粮大县、20个产棉大县、20个产油大县,以及蔬菜、魔芋、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大县。

  狼群效应,集群格局渐成型

  “农产品加工百亿园区5年内增了7倍。”7月20日,省委财经办(农办)副主任王述华兴奋地告诉记者。

  目前,我省发展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0家,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11.7亿元,同比增长21.5%;主营业务收入5536.9亿元,增长21.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9.3个百分点。

  园区发展路径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传统升级型。襄州区、咸安区、蕲春县等传统农业大县,加工园区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同时发展应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引进主导型。老河口市、黄陂区、沙洋县、安陆市等县市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老河口市面积只有103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仅有80多万亩,但却吸引了73家企业入驻加工园区,去年实现产值294.7亿元。

  外贸导向型。随州市曾都区园区以食用菌出口、长阳县园区以魔芋出口拉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走出去”战略有利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

  “狼群效应”带来的是规模的壮大,产业的聚合,经济的腾飞。

  从区域经济看,在全省17个市州中,襄阳、荆门、荆州、孝感、黄冈、随州、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从县域经济结构看,部分县市农产品加工业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超过70%。

  转型升级 不走粗放式老路

  “潜江小龙虾”、“洪湖清水蟹”、“采花毛尖”、“罗田板栗”、“随州香菇”……近年来,一批批湖北农产品声名鹊起,走出国门。

  从“粗加工”到“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向技术创新转变,由分散无序向集聚发展转变,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新态势,转变经营理念, 加快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科技是引领。我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出了10条农业科技产业链,将科技创新融合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共拿出1亿元对其进行专项扶持。

  全省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名优产品,1200多个“湖北加工品牌”在全国市场上脱颖而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省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实现了从“做产品”到“做品牌”,从“创品牌”到“创名牌”的三级跳。

  用工业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促进加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做到一二三产业有机衔接。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各级龙头企业共辐射带动农户645万人次,达到全省农户总数的60%以上,带动农户增收263.1亿元,每年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