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门槛不高监管法规缺失 无人机“黑飞”谁来管

01.03.2016  19:43

图为:在武汉一处销售点,顾客在试飞无人机。  

  原定于2月1日起施行的《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没了下文。在无人机厂商们的一片反对声中,该意见稿已从中国民用航空局官网撤下。

  过去一年,无人机行业发展迅猛,文艺演出、体育赛事、活动庆典等场合,无人机频繁出现。据估计,国内有无人机飞手(无人机操控者)近10万人,但持有合格证者仅2000余人,大量无证、未申报的“黑飞”,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业内呼吁法规出台,却迟迟难以达成共识。

  飞在空中的“不定时炸弹

  去年11月22日11时许,一架无人机坠落在武汉著名景点——黄鹤楼楼顶,景区内游客众多,险些酿成伤人事故。这架无人机由一位飞行爱好者操控,并未得到相关部门许可。

  近年来,民用无人机技术日臻成熟,千元级别的无人机也能轻松飞到百米高空。一旦在飞行中发生故障,落在人群密集处,后果不堪设想。武汉警方无人机中队队长罗颖透露,某次在江岸区岳飞街执行任务时,无人机的桨突然停止,在空中翻了个跟头,急速坠落。千钧一发之际,罗颖立即将无人机重启,一秒钟内将无人机拉升至半空,“下面都是群众,砸到人可不得了”。

  罗颖属于职业飞手中的佼佼者,显然,不是所有操作者都有这样的反应速度。去年6月6日,南京两位市民用无人机航拍时,机器失控落入地铁高架轨道内,造成列车延误;同年7月1日,深圳市一架无人机从天而降,将一辆私家车的挡风玻璃砸碎。

  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一架多旋翼无人机在我国某市上空数百米悬停拍摄,不远处飞过一架已经放下起落架的喷气式战斗机,两机飞行高度基本一致。航空专家宋心之分析,战斗机已经在降落过程中,但时速仍有近300公里,一旦两机相撞,将是非常可怕的撞击力量,很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据媒体报道,武汉天河机场附近曾发生一起无人机干扰民航飞行事件,机场管理人员搜寻发现,竟然是有人在开露天音乐派对,玩无人机航拍助兴。该机场相关人士透露,近两年遥控无人机已取代孔明灯、风筝、飞鸟等,成为影响机场净空管理的头号隐形威胁。

  谁都可以买,未经培训、未报飞行计划就随意飞,民用无人机逐渐成为空中的“不定时炸弹”。

图为:一架六旋翼无人机。

  全国持证飞手不足一成

  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简称中国AOPA)数据,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国持证无人机飞手为2142人。这意味着,超过九成以上的无人机飞手为“无证飞行”。

  2014年4月,民航局将空机质量不超过116千克、时速小于100公里、升空高度低于3000米的无人机驾驶员资质管理,授权给中国AOPA。随后,中国AOPA出台规定,批准成立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颁发驾驶员合格证,以避免未经过培训者错误操作无人机引发安全事故。

  中国AOPA对无人机驾驶员报考条件设置的相当宽松,只需年满17岁、三年内无犯罪纪录。可是,近两年来,虽然无人机销量和从业人员数量猛增,具有资质的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已达57家,飞手们考证的热情却并不高。

  价格较高,培训周期较长,以及对合格证效力的担忧,是持证飞行制度推行缓慢的主要原因。

  湖北易瓦特飞行学院,是中国AOPA认定的首批无人机驾驶员培训机构。该机构教员陆小娟介绍,目前无人机驾驶员考试不接受个人报名,必须经过专业机构培训。作为行业协会,中国AOPA未对学费标准做明确规定,但各家机构学费几乎都在万元以上。以易瓦特为例,理论学习和实操培训共240个小时,学费为3万元,且每次培训考试只能拿到对应机型的驾驶合格证。也就是说,如果要考取固定翼、直升机、多旋翼三种主流无人机驾驶合格证,学费近10万元。

  尽管考证成本较大,但仍有一些从业者认可其价值。苏州新轨迹无人机公司老板高弘已多次带员工来汉培训考试。“持证飞行是大势所趋,相关法规出台后,无人机行业会越来越规范化,如果没有证,可能连申请飞行的资格都没有。”他同时表示,有无合格证并不能完全衡量飞手水平,“如果是零基础的人去培训、考证,就像刚刚拿到汽车驾照的‘本本族’,没有行车经验,水平肯定比不过老司机”。

  去年6月,武汉18岁的邓世豪进入易瓦特飞行学院,学习无人机驾驶,考得旋翼(轻型)无人机训练合格证,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持证飞手。

  一位公安机关人士认为,无人机由公安、民航双重监管,民航部门主要从产业方面管理,具体到飞行安全管控方面,主要由辖区公安机关负责。“驾照”该由哪个部门来发放,现在还不好说。

  中国AOPA执行秘书长柯玉宝也承认,协会不是政府部门,颁发的只是训练合格证,不是执照,“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前的特定时期,这个训练合格证等同于执照”。

图为:一架进口无人机。

  厂商抵制,监管法规“难产

  无人机行业“野蛮生长”带来安全隐患,引起了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去年12月30日,民航局运输司组织制定的《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甫一公布,立即在无人机行业引起巨大反响。

  《暂行办法》关于“使用无人机经营活动,需取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以及“购买或租赁不少于两架的无人机,购买方应当在中国登记、取得适航证”等前置条款,在行业内产生了较大争议。

  80余家厂商代表联名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中没有关于无人机的详细规定和立法,也没有无人机适航管理的法规,无人机企业根本无从办理适航证。全球鹰(深圳)无人机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景兵认为,如果中国的无人机产业简单按照通航办法来管理,看似有规定,实际执行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目前无人机广泛应用的植保领域。“植保无人机企业进行农林喷洒,飞机只飞3至5米高,如果也要申请空域,这不是闹笑话吗?”余景兵表示,民航局应暂停该办法的执行,深入无人机企业,深入基层应用单位详细调研后,再谨慎出台相关无人机管理政策。

  按照民航局进度安排,《暂行办法》计划于2月1日正式执行,但目前该条意见稿已经没有显示在民航局官网意见征集栏。

  据了解,针对民用无人机的兴起,各国都在积极出台监管法规。去年12月21日起,美国实施小型无人机拥有者实名注册制度,从而保证在发生安全事故时,政府能追踪到操作者。按照规定,重量在250克至25千克之间的无人机必须登记注册,注册者须提供姓名、家庭住址和电子邮件地址。注册完成后,他们将收到一个无人机注册证书与无人机拥有证明,证书含有唯一的识别号,无人机飞行时必须贴上这个识别号。

  此前,对于重量超过25千克、多用于商用的无人机,美国早有相关法规要求登记注册;重量小于250克的无人机由于飞行高度有限,则没有纳入监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