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出炉:武汉入十强

30.07.2015  13:05
  中新网上海7月28日电 (记者 陈静)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与“一带一路”并列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而建设长江经济带需要高度重视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和长江经济带研究会28日共同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5)”。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前10强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武汉、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宁波、无锡、长沙。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和世界内河货运量排名第一的黄金水道,自东向西连接着沿海和内陆,覆盖了超过1/5的国土、约6亿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的GDP总量接近26万亿元,占全部省(区、市)GDP总量的41.2%。早有专家预言,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将占中国的50%。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曾刚当日对记者说,区域间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区域协同指数的研究也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话题。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效直接关系中国整体发展。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内存在过度竞争和区域互动不足的问题,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同时,国内缺乏对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水平的系统评价。曾刚指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助于解决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利用长江横贯东、中、西三类不同地区,实现中国东西联动以及人口、资源、生态的协调发展等。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方面表示,该指数聚焦于区域内城市相互之间影响力和对外服务能力,是对城市的组织能力、对外服务能力和联系强度的综合评价,表现为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控制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据介绍,同时,这项指数涵盖了综合经济能力、交通信息交流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三大协同发展能力要素,共计包括12个具体指标。研究团队,依据区域创新系统和增长极理论、运用城市流模型等方法,计算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协同发展能力指数,并基于此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测算结果,在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前10强城市中,上海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中处于龙头地位;中部的武汉、长沙和南昌相对独立,有待形成合力;昆明未来有望成为继成都、重庆后西部的又一个增长极。曾刚告诉记者,排行榜前10名城市的协同水平与后面城市的差距悬殊,大量城市得分都不高,说明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在曾刚看来,发展长江经济带必须有共同协商的机构,支撑内部的服务体系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契机。这位专家提议,由中央政府牵头,在长江经济带沿线9省2市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组建长江经济带建设委员会;并指出,应优先启动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合作网络,制定、实施长江生态修复与生态网络联建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表示,对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当前的协同发展能力水平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是现实的迫切需求。“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的编制与发布,对于探索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方向、加快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进程,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城市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还根据城市协同发展的驱动力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内综合经济能力支撑型、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型和交通信息交流能力支撑型三类城市。研究还揭示了长江经济带内部三大一级城市组团、八大二级城市组团的协同发展空间格局。

  原上海市副市长、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延照对记者说,长江经济带城市间协同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直接关系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以上海为例,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联系对于解决上海商务成本过高的问题和提升长三角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位院长指出,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的研究成果,应该重点从五个方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包括制定并完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建立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机制;加快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以城市群建设为抓手,发挥城市集聚效应;需建立有效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集思广益,深化研究。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陆大道领衔、来自于学界、政界、商界领域的知名人士组成的评审组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的编制进行了科学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指数的理论依据充分、研究方法先进,在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对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