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长江理念思考之一:让湖北之“净”留住长江之美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周芳 甘勇
长江之美,有万千种。
拥抱群山之深情婉约,穿越峡谷之气势磅礴,滋润平原之瀚漫开阔,涌入大海之宏广豪放。
千千万万个春秋,她奔跑着,跳跃着,不知疲倦。
今天,沿江的儿女们,如何让她永远年轻,永远清秀?
呵护青山绿水,留住长江之美。
作为拥有长江干线最长的省份、三峡工程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湖北发出了建设生态长江的最强音。
保护优先,规划体系的核心理念
“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次胜利,自然界都会报复。”100多年前,恩格斯写下的这句警示,人们没有忘记。
难道增长,只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横贯英国的泰晤士河,孕育了伦敦的繁华,却在工业发展中变成一条死河、臭河。历经百年不懈治理,今天,她重焕生机,人们宁愿排队两三个小时,只为钻进“伦敦眼”,俯瞰她流经城市的曼妙。
挽起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的莱茵河,曾沦为各种重金属聚集的苦涩之地,有的河段鳗鱼濒于灭绝。历经数十年艰苦治理,今天,碧波粼粼,成为飞鸟和游鱼的天堂。
美丽的长江,如何不重蹈这些世界著名河流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忧患有多深,肩上的使命就有多重。
树立“保护优先”理念,湖北在警醒,在行动。
完善规划体系,首当其冲。
谋划生态长江大方略——
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成为指导方针。
面对长江开发的热潮,“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建立沿江城乡绿化网与绿色走廊”被明确写入这一《决定》,传递“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一份理性。
图为:大美长江,如诗如画。图为货船穿梭在长江西陵峡。(记者 刘曙松 摄)
描绘生态长江大蓝图——
2010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出炉。“实施人水和谐战略,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成为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型示范区”,《规划》标注了一条现代化的发展新路。“保护环境,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符合湖北特色的沿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规划》彰显湖北追求。
细化生态长江大部署——
2012年,《湖北长江经济带“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保护优先”新理念的具体措施。
对炙手可热的岸线资源,《规划》明确提出“严防随意抢占长江优质岸线资源”。
对生态敏感区域,《规划》要求筑牢大江大湖大库防线,加强“三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漳河库区)、“三江”(长江、汉江、清江)、“三湖”(洪湖、梁子湖、东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
对重要支流,重点关注。相继出台的《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15年)》、《汉江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发展规划》,均把“生态”贯穿始终。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今年初,湖北迅速启动生态长江新的“1+5+N”系列规划编制。“1”,一个总体规划,《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5”,五个支撑性专项规划,包括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现代产业走廊、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及文化建设。“N”,对已经出台的规划,如湖泊、湿地、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按照新理念修改调整。
连续多年的顶层设计,正让保护理念深入心人。
绿色决定生死,写入湖北发展基因
“关停中心城区20家十五小企业。”今年1月,荆州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庄严承诺。
小电镀、小化工、小造纸……关停动真格了吗?
探访荆州德隆机械公司,电镀车间一片狼藉。两条电镀生产线已全部拆除,地面散落着容器。“这是关停的第一家企业,打响第一枪。”荆州市环保局丁家军说。
关停,有阵痛,更有坚定。
这份坚定,缘于绿色发展理念,已写入湖北的发展基因。“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促进绿色繁荣和生态文明的倒逼机制。”2010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
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深化。
2012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强化长江、汉江、清江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保护,推进重点湖泊湿地自然修复,促进人水和谐,让千湖之省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2013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三维纲要”,“绿色决定生死”被置于首位。“生死”关头,唯有绿色。
湖北不能用一片片倒下的树木和森林,换来林立的烟囱,不能用母亲河的伤痕累累,换来钢筋水泥的丛林。
既契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湖北实际的新理念,显示省委、省政府的深谋远虑,体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顺应湖北人民期盼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我们进入了生态长江时期,只求索取不加保护的开发方式已经不合时宜。”2015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长江论坛”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长江。
省领导要求,全省上下,正确处理长江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树立绿色标准、把好绿色关口、守住绿色门槛,把促进人水和谐作为唯一战略选择。
站在湖北视角,我们从这一战略中,体会历史的使命;
站在全国视角,我们从这一战略中,掂量时代的责任;
站在全球视野,这一战略的实施,也是湖北对世界的一份可贵探索。
绿色就是发展,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之路
在鄂西林海,放下油锯的伐木工人周洲,如今身家不菲。
拉开密闭的窗帘,打开昏暗的灯光,一条条硕大的“怪鱼”在水池中悠闲地游走。其实,这是周洲养殖的几千条娃娃鱼。
引入天然河水,繁育娃娃鱼幼苗,发展观光旅游。告别木材经济,周洲在生态保护中谋到了新生计。
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
曾几何时,我们纠结于这样的两难选择。
如何求解这道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绿色是底色,发展是目标。”“绿色就是发展,发展就是绿色。”“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遵循新理念,湖北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新路。
双赢,首要是转变发展方式——
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靠吃祖宗饭的大冶,坚定不移修复矿山生态,发展接续产业,成功跻身“全国百强”;恩施工业欠发达,但有天然的绿色、新鲜的空气,走出了一条绿色旅游致富之路。“十二五”期间,湖北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同时经济总量前进三位,重回全国第八的历史最好位次。
双赢,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双赢,重点是协调利益关系——
观念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把生态约束、绿色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方式,用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探出新路。
不必讳言,今天的湖北,今天的长江,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上任重道远。
虽然,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湖北51个地表水国控断面评价结果总体水质为优,忧患仍撞击人心。环保部统计显示,湖北上世纪50年代有百亩以上湖泊1300多个,目前仅728个,部分污染严重。“同呼吸,共奋斗”,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每个湖北儿女的共同追求。美丽长江,正孕育在每个人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