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考初步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
2022年科学考察初步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
长江日报讯(记者蔡燕秋 通讯员赵银斐)11月8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长江大保护论坛上获悉,长江江豚种群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小江豚也于近日出生。
前不久,世界上第一头在全人工环境下成功繁育的一代长江江豚“淘淘”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当上“爸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1月8日上午,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在论坛上分享了“淘淘”的近况,与来自江西鄱阳湖的长江江豚“洋洋”成功繁育出雄性小江豚“汉宝”后,它于近日又有了一个“女儿”。“这是我们第一只人工繁育的雌性小江豚,目前它的身体状况非常好。”
好消息不止这一个。王丁说,目前长江江豚保护的短期目标已基本实现。“今年长江江豚新的考察初步结果表明,种群正在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尤其是有些地方比如洞庭湖长江江豚数量大幅度增加。”这是继2017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后,又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为什么能发生这些转变?王丁解释,最根本的原因是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特别是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还有近年来国家政策、制度法律保障不断完善,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都让长江江豚的保护进入新阶段。
40余年来,包括王丁在内的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致力于长江豚类研究,创建和发展了长江豚类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研究三大保护措施。其中,中国首创的鲸类动物迁地保护模式作为成功案例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起到了示范作用。“长江江豚代表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保护长江江豚不只是保护长江的旗舰物种,还是长江大保护强有力的抓手。基于过去几十年的积累,基于我们国家大形势的变化,我们比以前更有信心保护好长江。”王丁说。
据悉,由曹文宣、桂建芳、王焰新三位院士领衔,来自政府、科研、司法、企业、社会组织等长江大保护的多元参与方,在论坛上共同发起《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倡议书》。论坛还发布了长江流域十大民间机构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模式案例,举办了“湿地暨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修复基地”揭牌仪式和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文化公众保护行动启动仪式。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