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戴维:武汉人桂希恩值得全世界尊重
4月30日,“长江周刊三周年·外国人讲武汉故事”第三期开讲。在华中地区当代首份综合性英文报《长江周刊》创刊三周年之际,《长江周刊》与武汉国际交流传播中心联合举办“外国人讲武汉故事”系列活动。
在市民之家市民大讲堂现场,比利时朋友戴维,法国夫妇柯蓉、欧利安讲述了他们心里的武汉。美国驻汉总领事周重山来到现场,和数百听众一起,听3个人和这个城市的故事。
戴维和桂希恩一道救助艾滋孤儿
光头,留着大胡子,体型彪悍。如果不是他自己说,你绝不会把眼前这个外国人和护士联系起来。
戴维是比利时人,曾是—名社区护士,懂多国语言,曾以志愿者身份去切尔诺贝利参加灾后救援。2000年受国际项目委托,来到武汉大学医学院、中南医院从事护理和防艾宣传培训工作。
他说,当时他只知道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对于武汉一无所知。跑到图书馆找了半天,终于在一本书上找到湖北,关于武汉,只有湖北省省会这么简单一句。
然而,就在武汉,他认识了一位让他毕生难忘的中国老人。老人的名字叫桂希恩。
在市民大讲堂现场,他给大家讲述了桂希恩让艾滋病患者住在自己家里的故事,讲了桂希恩骑着自行车,走访艾滋病家庭的故事。他用“圣人”两个字来形容这位武汉医生。
当时,公众对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十分匮乏。来汉的第一个“12·1世界艾滋病日”,戴维就和桂希恩以及志愿者们一道发放避孕器具等,并慷慨解囊捐款印刷资料。他和桂希恩一起远赴十堰、随州和鄂州等乡村,看望慰问艾滋病人。在武汉至丹江口的火车上,戴维沿车厢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连桂希恩都对他另眼相看。
得知很多艾滋病人是有偿供血传染的,市民急需提升无偿献血观。2001年春节,戴维一人赶到佳丽广场的捐血屋,一次献血400毫升。
2004年,项目结束,戴维完成了护理培训工作,他的3000名护士学子遍布荆楚。
回到比利时,戴维还在想着武汉,想着他的朋友桂希恩,他决定要回武汉,回汉口开个酒吧。
虽然当了老板,可对艾滋病防治的事情,他从来不会忘记。隔三差五,他都要过江去看桂教授、去看望以前的老同事,甚至对一些具体的防治事务提出建议。
他说,一天,桂希恩走进他的酒吧,问他有什么办法能为艾滋病患者募捐筹款,他马上答应了。
他在吧台里挂起一块黑板,上面用英文写着捐款的累计数字和“感谢你为艾滋病人奉献爱心”;酒吧还立着规矩,只要有客人捐善款,服务员马上就会摇铃庆贺——这种独特的摇铃声成为一景。
从2008年开始,他和桂希恩一起在中南医院设立了艾滋病患者救助资金,现在已经有160名艾滋孤儿得到资助。
“桂希恩,应该得到全世界尊重。”戴维提议,现场观众为桂希恩鼓掌。
柯蓉、欧利安夫妇:
总是被武汉朋友的勤奋打动
“长江,就好比法国的塞纳河。”在巴黎,柯蓉、欧利安夫妇没能住在塞纳河边,来到武汉他们弥补了这个遗憾,在积玉桥附近租了房子,每天都可以看见长江。每天早晨,看到江边忙碌的人们,看到这个忙碌的城市开始了新的一天,他们觉得特别充实。
在巴黎政治学院时主修电影艺术史,柯蓉在法国国家电视台工作了十余年。在节目策划、电影制作、财务等多个部门待过,曾参与拍摄50多部电影,其中最被中国观众知晓的大概就是《放牛班的春天》了。
第一次来中国,柯蓉是在17年前,当时她去的是北京。她觉得和现在的武汉情形很相似,“到处都能嗅到巨大的能量和发展的欲望”。
现在,柯蓉在武汉任武汉法语联盟校长,两年时间,她渐渐习惯了武汉的生活。
在武汉,或者说在中国,大部分商场晚上还在营业,这与法国截然不同。“习惯了,觉得很方便。”柯蓉说,巴黎节奏相对要慢一些,很多餐馆、商场周末是不开门的,更别说晚上了。
在武汉,柯蓉夫妻也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看来,武汉人更勤奋,工作节奏也更快,经常会看到加班。这让他们很“敬佩”也很感动。
“武汉保存了很多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柯蓉说,许多老外对中国的了解不够,她想把真正属于武汉的一面介绍给更多人认识。法国总理和夫人访问武汉期间,她曾作为向导给总理夫人策划了一条“武汉深度游”路线——省博、昙华林、棋盘街、江滩、泰兴里、黎黄陂路、宋庆龄故居、武汉大学……短短一天之内,让总理夫人感受“武汉特色”。
她在武汉发起了“跨文化交流”项目,邀请嘉宾,分享其经验。她说,她想记录一些在武汉的生活和这个城市的变化,给更多法国人知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武汉,欧利安觉得,武汉应该再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比如,在网上加大宣传力度,让外国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的武汉文化。
http://cjrb.cjn.cn/html/2015-05/02/content_5438739.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5年5月2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