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上,专家认真听取汇报
长江新城50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气吞山河的百年大计,已经跨出第一步。
从宏伟蓝图的伟大设想,到总体规划通过全国专家评审,匆匆一年半的时光。去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规划建设长江新城;9月28日,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国际征集活动启动;经咨询建议书评选、概念规划方案比选、商务谈判等环节,今年2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确定为长江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单位;4月,总体规划阶段性工作完成,全国专家咨询会召开。经过近3个月的深化完善,7月20日,长江新城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专家评审。
契合国家战略高度,撑起长江经济带脊梁,长江新城作为武汉规划重点,“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和一系列亮眼的总规细节,将一座充满国际风范的未来城市和盘托出。
关键词: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空铁海直达,形成环射互通高效交通新格局
长江新城的建设,将作为武汉市大都市区的发展引擎和重要支点,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式、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在既有“1+6”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将“1+6”升级为“1331”空间格局。形成环射互通、促进空、铁、水、公联运、江海直达,打造复合高效的交通新格局;维护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更加彰显“木兰山—武湖—天兴洲”的生态脉络。
关键词:发展目标体系
长江新城是现代化未来城市建设典范
构建形成“1+5+1”发展目标体系。
“1”指未来之城,将长江新城建设成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长江新城是集合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空间的未来之城。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技术为支撑,长江新城将努力形成数据统领未来的更高效、更安全、更智慧的新环境。智慧、低耗、高效的创新经济将成为长江新城发展的新引擎。长江新城将以创新单元为主体组织生产空间,以创新社区为主体组织生活空间,打造弹性组团、多元混合、智慧共享的新空间。
“5”指创新名城、生态绿城、现代智城、国际友城、创富民城。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成为高效高新产业集聚的创新名城;落实长江大保护,四水共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成为大江大湖魅力凸显的生态绿城;加快智能技术研发和全方位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建设成为信息技术领先应用示范的现代智城;促进经贸畅通、人文相通、设施联通,建设成为对外开放合作一流的国际友城;以发展新民营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四军三名为主力、四新经济为主导,建设成为百姓富裕安居乐业的创富民城。
“1”指典范新城,将长江新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最高成就的展示区。以超前理念、世界眼光规划建设新城,展示现代城市发展的最高成就,将长江新城建设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新城。
关键词:城市有机生命体
理水、融绿、营城,新城有生机
长江新城的空间构成,以构建城市有机生命体为目标,实现“理水、融绿、营城”。
理水:构筑长效水安全格局,依托武湖、草湖核心水体构建城市水库,实施上、下湖隔堤工程。构建完善的河道河湖体生态系统,打造融入景观的生态雨水管理体系。
融绿:营造共生绿楔,实施大别山到木兰山到长江的山湖林田河的整体的涵养与保护,建构自然本底托盘,蓝绿比例达到65%,实现水融城、风润城、林养城,构筑十字生态轴、环城七彩森林带、纵横蓝绿网、两级通风廊道。
营城:传承山水文脉,融汇未来模式,创新科技应用,依托“一湖八湾、内岛外城”,形成“国际交往轴、科技创新轴、文化创意轴、生态服务轴”四大发展轴线;形成科学研发、共享创新、商务服务、国际经济、港口自贸、生态示范等发展片区,并控制战略储备空间。在空间上应用“台架建城、高地建城、特地特用”方式,构建组团化开发模式,集聚多元创新力量,打造“长江科学城、长江金融城,新民营经济创新区、校友经济创新区、国际经济合作创新区、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区”。营造功能高度混合的城市社区,打造人性化交流空间,构建活力绿道,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城市交通样板
地上地下一体化,像科幻片里一样出行
长江新城的建设,将打造适应未来出行的城市交通样板,构筑空中、地面、地下一体化交通结构。以轨道交通为引领,构筑公共交通先行的发展模式,局部破环成网,形成“三环四横四纵”的格网开放式骨架道路网络。贯彻“密路网、小街坊”地面路网发展模式。
长江新城的建设,将构筑韧性支撑系统。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功能形式多样化、空间环境人性化”的地下空间开发体系,建立安全高效、低碳智慧的能源体系,提升综合防灾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通过建设全城光网、全域WiFi、千兆入户、智能应用等项目,将长江新城建设成为“中部支点、全国重点、全球亮点”的新型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