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救援志愿队与北京学子交流 “拿命搏命”获赞
中新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应妮)从2010年起自发成立的长江救援志愿队5年时间里在武汉救人无数,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14年10月,一位名叫陈忠贵的队员因救人而牺牲,才让这一善行义举昭然于天下。
由总队长俞关荣带队的长江救援志愿队在3月5日到7日,接连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与众多大学生志愿者交流,深深震撼学子们的内心。9日他接受了记者采访。
长江、汉江交汇,在武汉形成350公里岸线。每年夏天众多市内外民众亲水消暑,已经成为“火炉”武汉的一道风景,随之而来的就是时有发生的溺亡。
不为人知的是,在2010年之前,每年平均有200多人在江中溺亡。2010年到2013年,这个数字下降到3年208人。2014年,溺亡人数更是降到25人。据长江救援志愿队内部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他们就救起了超过200人。
“欺山莫欺水”是中国一句老话,也揭示了水中的凶险。事实上,长江救援志愿队的队员们也深知其中的风险,加入志愿队需要填报名表,其中第五条明示:本人在报名时意识到所志愿参与的救援行动本身潜在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物质和经济损失、工作受误,并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赔偿。“拿命搏命”是志愿队队员对救人行为的形象说法。
支持队员们能坚持5年的动力何在?俞关荣一语道破:就是本能。“我们游泳的人,又有能力救人,看到水里有人遇险,不过去救是不可能的。”以前的救人只是个人英雄主义行为,成立救援队后,就是团队合作、安全救援,也就更有效。
长江救援志愿队的前身是民间冬泳队,在武汉有几十支,常年泡在江水中,几乎每人都有在水中“拉人一把”的经历。2010年成立的长江救援志愿队共有22支冬泳队,覆盖了武汉三镇各处亲水点。每年从6月值守到9月,正是暑假期间。
志愿队员来源也很广泛。他们当中有下岗工人、出租车司机、国家干部、银行职员、教师、私营业主……牺牲的陈忠贵就是一名下岗职工,队长俞关荣则是武汉一家翻译公司的总监。他们最小的41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55岁。日常靠微信群、论坛等联系,有队员救了人,大家就在群里撒花鼓励。
在长江救援志愿队被广为知晓后,政府和相关部门以及热心个人都要给他们物质支持。俞关荣对记者直言,“真的不希望金钱支持,因为志愿服务一定要是无偿的,有偿的一定不会长久,有金钱介入,是人就会有比较,这样不利于今后的发展。”他强烈建议,如果真想给救援队支持,救援队更需要的是器材,尤其救生圈和救生包。
和大学生分享救人经验时,俞关荣说,救援要转变观念,不要盲目救援,要讲技巧。一是坚决反对“人链式”救援,要抛物,用东西把落水者拉上来,不会游泳就要呼喊救命,不要怕丢面子;二是要冷静救援,等到落水者无力时,或者是呛水后再施救,要在其身边观察再从后面施救。(完)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