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 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17.04.2015  10:39

  为指导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并于16日对外发布了这一规划。

  根据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规划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规划提出,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体系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到2030年,稳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现代市场体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生活和谐宜人,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司长于合军昨日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进行了解读。

  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于合军认为,我国最成熟的城市群还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长江中游等一些内陆地区城市群,目前还处于培育成长的关键阶段。通过编制实施规划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为中西部地区、东北等广大内陆地区培育发展较大的城市群,承担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的责任。

  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来说,文化渊源深厚,交通条件比较优越,经济实力较强,城镇化基础良好,合作交流密切,并且科教人才及劳动力资源十分密集。

  “这种比较优势决定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最有希望的突破口。”于合军说。

  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经济增速

  于合军表示,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今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仍然有望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于合军说:“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成一条长龙的话,那么长江中游城市群就是中间这一段龙腰。如果这一段不活,龙头、龙尾必然联系不上。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可以尽快培育形成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甚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新的支撑带。

  让各个城市之间形成整体对外开放合力

  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沿边、不靠海,在开放方面总体来讲不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随着目前国家全方位深入推进对外开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对外开放机遇。”于合军说。

  他表示,通过城市群的建设发展,要让各个城市之间形成整体对外开放合力,对外部更具吸引力,走出去更具竞争力。

  给“三个1亿人”带来实惠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既有像武汉、长沙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面临着人口稠密、交通堵塞、负载沉重的城市病。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尽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2%多一点。

  于合军表示,在这个区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包括优化城镇规模结构,明确各个城市功能定位、发展重点、发展方向,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与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效流动等。

  他认为,城市群发展,不仅集中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同时又较好避免了单一城镇发展存在的弊端,比如,通过促进城市群间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为城镇棚户区建设、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机遇。同时,通过更大区域实行社会保障跨区域无障碍转移,公积金异地存取自由,户籍制度改革,对整个区域实行转移接续无障碍推进,使农民有了更大范围选择,就近市民化更加便利。

  学者建议成立“中三角”发展领导小组

  “国务院去年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办公室,这一模式可以沿用到中三角的发展中”,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资深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建议。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京津冀一体化此前已经提出很多年,之所以一直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于三地各自为政。高级别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确立,将改变三地原本虹吸式竞争的局面,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地区交通接洽、产业分工、商贸便利。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毛汉英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充分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通过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高速铁路、长江及其支流航道整治和沿江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初步估算,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规模的基建投入。

  在毛汉英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除了交通基础设施“打通经脉”之外,还应该不断向深层次推进,不断开展有突破性的创新和改革。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

  武汉要力争成为全国碳金融中心

  “武汉现在已经是全国科教中心和全国金融后台中心,下一步,武汉还要加紧成为全国碳金融中心。”昨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向记者表示。

  “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可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秦尊文说,“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核心城市在打造金融中心。”。在长三角,上海有黄金、期货、证券市场交易所;在珠三角,深圳凭借深交所成为华南金融中心;在京津冀,新三板交易所落户北京已成定局;在成渝,重庆正着力打造金融结算中心。

  秦尊文介绍,湖北作为中部唯一的碳市场,自2014年启动以来,总成交量、总成交额、日均成交量等市场指标仅次于欧盟碳市场,位居中国第一。截至今年3月,湖北碳市场总成交量和交易总额分别占全国比重的48%和32%。武汉具备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基础。

  秦尊文指出,要争取全国统一碳金融中心落户武汉,我市一方面要着力将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已取得的经验拓展至全国,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碳基金、碳期货等新的金融产品。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