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民宗委委员单位立足职能实施“1+1”对口帮扶民族乡(镇)科学发展
自2007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民族乡(镇)实施“1+1”对口帮扶的通知》(鄂政办[2007]85号)以来,省直12个对口帮扶单位按照省政府的要求,以助推民族乡镇发展为己任,全力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实施“1+1”对口帮扶项目180多个,落实帮扶资金约1.8亿元,切实解决了少数民族乡镇人民群众的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产业发展难等一系列困扰民族乡镇发展的难题,促进了民生改善,有力增强了散杂地区少数民族乡镇的内在发展动力,推动了少数民族乡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民族乡镇是经济欠发展的地区,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省直各帮扶单位在实施“1+1”对口帮扶过程中,坚持“三个优先”: 坚持解决民生优先,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坚持打造特色优先。逐步将输血帮扶变为造血帮扶工程,真正做到了“五个投入”:政策投入、科技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感情投入。大力支持民族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路、通水及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支持民族乡镇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培植特色企业,开发特色品牌,推进乡镇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和扶贫开发活动,努力为少数民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目前,全省12个民族乡(镇)中赤壁周郎嘴回族镇、仙桃沔城回族镇、钟祥九里回族乡、宜都潘家湾土家族乡,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走在全省各县市其他乡镇前列,有3个乡(镇)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少数民族乡镇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制定规划、措施得力。各帮扶单位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制定了帮扶规划。各单位还出台相关文件,订立了帮扶制度和措施。省财政厅明确规定,帮扶领导小组和联络员无特殊情况,5年内不得调整。省交通厅研究制订了《五年帮扶九里回族乡发展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方案》,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等单位也制定了长期帮扶计划。这些制度和措施充分结合各委员单位和各乡镇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
大办实事、成效明显。在帮扶工作中,帮扶单位把解决百姓的疾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想方设法,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省财政厅对口帮扶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明确提出对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路、通水、教育、体育、医疗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发展特色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挖掘民族文化的10个项目规划采取对应措施,五年内帮扶资金超过4900万元。省交通厅五年来帮扶钟祥市九里回族乡7个项目,项目投资4600万元。省发改委先后安排30万元用于赤壁市周郎嘴回族镇自来水管网建设,安排300万元,帮助该镇乡村道路建设和旅游名镇改造。省国税局为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援建一栋学生住宿楼。省林业局每年从林业救灾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中安排5万元,用于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的基础设施修复,从天保公益林工程项目中安排328万元,用于封山育林建设。省民政厅从困难帮扶入手,着力解决了当地五保老人居住床位紧张及供养能力不足的问题,帮助近80户困难群众完成福彩安居工程,及时开展救灾救济,缓解了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省扶贫办帮助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发展马头山羊产业,安排湖北口乡虎坪村作为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贫搬迁。省国土资源厅帮助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规划了5000亩低岗地改造、大卧龙地质灾害环境治理。这些资金和项目为发展民族乡镇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决民困、影响深远。各委员单位帮扶项目都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如“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这些问题给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长期制约和影响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委员单位的倾力帮扶下,这些老大难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省农业厅帮助宣恩县晓关侗族乡中坝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提出年内实现人平1亩高效茶园,人平出栏1头生猪,人平增收350元的目标。省劳动厅帮助恩施芭蕉侗族乡扶植茶叶生产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省建设厅帮助仙桃市沔城回族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帮扶单位在帮扶中急百姓所急,送百姓所需,解百姓所难,受到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