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镇(区)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改革侧记
南漳镇(区)水利站的“前世今生”
——南漳县镇(区)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改革侧记
(王薷雁 秦建军)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基层水管单位唯一的出路——南漳县水利局深知这个道理。自2012年4月以来,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南漳县水利局党组高度重视,慎重对待,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利厅和市水利局有关基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要求,强化领导,周密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于2013年6月底率全省之先完成镇(区)水利站的改革任务。
改革前,水务中心人苦不堪言
南漳县11个镇(区)的水利站于2005年镇(区)“七站八所”改革时,退出事业编制,成立水务中心而更名为“水利服务中心”,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当时全县水务中心实有人员共160人。为了保稳定,促和谐,本应将人员分流实行社会化,而全部统归在水务中心,没有分流一人。2012年4月启动改革时,160人中已退休37人,在职正式人员123人。经费采取“以钱养事”办法落实,全县全年共落实“以钱养事”及公益性岗位津贴92.09万元,因人平月均工资不到600元,无法养家糊口,基层水务中心职工纷纷外出打工。形成了“事业无人干,干事无钱拿”的恶性循环局面,严重制约基层水利事业的发展。
造成这一恶性循环局面的原因有个大方面:一是单位性质不清。各镇(区)水管单位没有定性定编,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且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为一体,界线不清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二是管理机制不活。各水管单位仍然维持90年代的管理模式,干部职工长期吃“大锅饭”、喝“大碗茶“,干多干少一个样。管理岗位和经营岗位没有区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结果是留不住人才、管不好工程。三是经费来源渠道不畅。四是管理不到位、队伍不稳、结构不合理。五是职工保障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李庙镇水务中心职工王安进上有80多岁的老父母,下有一双正在读书的儿女,妻子在家务农收入低,王安进每月不足600元的工资使得一家人的生活举步维艰。为了养家糊口,作为家里唯一一个顶梁劳力的王安进不得不别妻离子外出打工,老父母拉着他的手:“唉,不知我们还等得到你回家不”。
改革中,各级领导跟时间赛跑
为基层机构“正名”是基层水管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过去的乡镇水务服务中心因为职能界定模糊,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中常常面临“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为了尽快开展改革,尽快结束水务中心职工苦不堪言的生活,南漳县水利党组领导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跟时间赛跑,于 2012年4月,全面启动了基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二是明确职能职责,三是健全服务机构,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先后完成了挂牌子(某某镇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加挂某某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雕章子、开账户、下发“三定方案”、核定人员编制等工作。
自2012年5月9日开始,水利局就在全县11个镇(区)逐镇区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局长和各镇区书记(镇长)分别致辞,为推进基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水利事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同时,在公安部门备案雕刻了“镇区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镇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章子,开设了账户。因超员严重,定编到人备受社会各界、基层职工关注,为保障改革和谐稳定,水利局严格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恳请县委分管领导总牵头,县纪委、组织部、编办、人社局、财政局、信访局等7部门共同参与,采取资格审查、公开方案、笔试、面试、体检、公示等程序,组织符合条件、自愿参加选聘人员参与竞聘,最后以镇(区)为单位按照得分多少,从高分往低分录取,实现了定编到人。在选聘人员工作中,邀请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电视台全程参与监督,保证了选聘工作公平公正性。整个改革过程中没有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现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竞聘人员的赞扬。
面对赞扬,水利局局长江蛟说:“想着那些背井离乡的水务中心干部职工我们坐立不安,只有跟时间赛跑尽快完成改革,我们才能心安!”
改革后,水利站人工作有劲头
这次改革的结果是:全县实际定编39名,其中,城关、武镇、九集三个镇各5名编制,清河、李庙、长坪、板桥、薛坪、巡检、东巩、肖堰8个镇(区)各3名编制。为确保改革稳妥推进,南漳县水利局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公示等程序,完成了定编到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等工作,财政核定人员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改善了各镇(区)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的办公条件,四个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还新建了站房,配备了开展基层水利工作的基础设备,保障了水利站顺利实施基层水利工作。改革的结果激发了全县11个镇(区)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干部职工大干、快干各地水利工作的热情,各水利站掀起了堤防、水库、泵站、水闸的公益设施管护及农田水利设施、安全饮水设施等建设的热潮。
2013年,南漳县大面积遭受“三连旱”后,9—12月又未下一次透墒雨,冬旱严重。农业大镇武安镇冬旱更为严重,11000亩麦子、油菜等冬作物普遍出现枯黄、卷边、打蔫等现象。作为这个镇的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的负责人,崔传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等老天爷下雨灌田是不可能的,坐以待毙更是不行——只有打机井取水抗冬旱!崔站长积极行使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的职能职责,向镇政府、县抗旱服务队、县水利局汇报受旱情况,竭尽己能向上争取支援。经过努力,该站共筹得资金12万元,在全镇打机井14口以供抗冬旱,得到了该镇村民的称赞。
面对村民的称赞,催站长说:“这是改革的功劳,改革让我们有了‘水利水土保持管理站’这个名字,我们也有了依靠和保障,我们的腰杆也就硬了,工作自然有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