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铺越远的“四好”坦途——湖北农村交通基础建设走笔

07.11.2016  18:37

  “鹤峰的‘交通地图’就像我的脸——娃娃时代,光溜巴叽的,一点‘道道’也没有;现如今,已经密密麻麻了……

  11月6日,坐在自家的院子里,73岁的侯习之悠然自得。

  作为县公路局第一代职工,侯老见证了鹤峰从“路难行”到“汽车遍地跑”的过程。

  鹤峰是我省农村交通基础建设成就的缩影。近年来,我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以“畅、安、舒、美”为目标的“四好”农村路越铺越远。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26804公里国省干线,直达县乡;23.2万公里农村公路,通村到户;25989个行政村,客车通达……

   一号工程”显担当

  每年建成农村公路不少于1万公里——连续11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公开承诺,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十件实事”。

  敢承诺,方显担当。

  78岁的叶伯继曾任红安县交通局长,提到红安的交通变化,他感慨万千:“解放前去趟武汉需要6天,改革开放前需要3天,上世纪90年代需要1天,现在不到1小时。

  从武汉到红安下高速公路,就能看到觅儿工业园区纵横交错的高等级公路。其中,从园区到红安县城是宽阔平坦的六车道大通道,绿化带两边还修有非机动车道。

  近日,全国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养护现场会代表到红安考察时,称赞红安交通不逊于沿海发达地区。

  省交通厅统计数据显示,我省11年间累计投入资金近400亿元,新建农村公路16.8万公里,超过新中国成立后55年建设总和的3倍,全面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

   融合发展见成效

  “清晨采摘的新鲜竹山猕猴桃,十堰市民中午就能吃到!”10月31日中午,十堰许家棚物流园内,亨运集团总经理张士虎开心地告诉记者。

  信息中心的大屏电子地图上,一个个绿色小圆点在缓缓移动。“这些小圆点就是我们一辆辆装了GPS的货车!

  亨运集团是十堰市城乡物流一体化龙头企业,也是十堰交通扶贫的主力军,目前有客货运车辆1016台,上百个物流网点遍及秦巴山区。2014年起,面对铁路的冲击,亨运放弃干线和长线,利用本土化优势“车头向下”,下县城、进镇村,助力成千上万的山货“出山进城”。

  纵向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横向实现水、陆、空、邮无缝对接,我省农村交通实现融合发展,全面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农村物流发展补助资金达1.09亿元,建成县级物流园区(中心)15个,新改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352个。

  交通部农村物流专家席锦池表示,当前农村物流普遍遭遇最后和最初“一公里”难题,难以形成完善的规范体系。湖北省各种模式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值得借鉴推广。

   交通扶贫惠民生

  鄂西大山深处,建始县红(岩寺)景(阳河)旅游公路依山而建的停车区、服务区、观光平台,不时见到一排排停放着的自驾游车辆。

  来自重庆的赵先生伸出大拇指说:“恩施不仅风景好,看风景的路和基础设施也修得好。走一路,看一路,美不胜收。

  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交通是主力军,是先行官。

  围绕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战略,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交通+扶贫”模式,规划和建设大别山红色旅游路、秦巴山环库生态路、武陵山清江画廊路、幕阜山香泉特色路等4条总长3813公里的特色扶贫路,惠及29个贫困县、800万贫困人口。这既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路、风景路、旅游路,也是荆楚大地的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

  “路桥真正好,致富少不了;水果一成熟,汽车满山跑。”如今,道路向农产品种植基地延伸,产业向公路两旁聚集,交通的改变让贫困山区旧貌换新颜。

  麻家渡镇总兵安村,曾是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和全省特困县——竹山有名的“穷窝窝”。如今,这里进村的路通了,财路也通了——

  按照“合作社带农户”模式,该村先后开发500亩苗木基地、500亩猕猴桃基地和700亩茶园,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十堰、襄阳甚至山西的客户都来买苗木,每年总收入200多万元。”总兵安苗木基地负责人胡明亮说。

  “以前去镇上卖头猪,要准备两头,一头卖钱,一头作为挑夫的报酬。”宣恩县新茶园村63岁的老支书李维仟回忆,因地势险要,直到1996年村里才建起第一条出山的公路。20年间,宣恩县公路总里程“”到2820公里,村村通了客车。“一条路就好比是一条经济带。下一步,我们将沿路发展生态旅游,脱贫致富不落一人。”他说。

  省交通厅厅长何光中表示,着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提升农村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助力精准扶贫,为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