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萧钢构联姻钢企开辟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新思路

10.02.2016  19:43

   新华网杭州1月29日电(通讯员王钢)“去产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6年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1月28日,湖北武钢雅苑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其由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市雅苑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及鄂州市民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家企业合资组建,共同开发当地钢结构住宅市场,为缓解钢铁过剩产能贡献力量。

   钢结构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新思路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粗钢产量8.03亿吨,生铁产量6.9亿吨。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粗钢产能过剩至少2亿吨。产能过剩对于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持续的阻力。那么,发展钢结构建筑是否可以作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一条有效思路?

   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提供的数据,2012年至2014年3年中,建筑钢结构产量分别为3600万吨、4100万吨、4600万吨,只占建筑用钢量10%左右。以201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9亿平方米计算,如果全部采用钢结构,按每平方米增加钢材使用量约30公斤来计算,钢材消费量将增加0.5亿吨左右,就相当于吸纳了四分之一的粗钢过剩产能。

   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钢铁行业和钢结构两者关系向来“一拍即合”,钢结构建筑钢材回收率高达90%,是名副其实的“钢材储存仓库”,扩大钢结构产能有望成为化解钢铁产能的有效抓手。

   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末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可提高至7000万吨,若加上政策和行业的协同发力,届时国内钢结构用钢量有望突破1亿吨。

   绿色概念引领钢结构市场机遇

   钢结构建筑引起各方关注,最早是作为绿色建筑的概念。业内人士介绍,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可以少用40%左右的沙石、水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建造钢结构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80千克/平方米,比传统混凝土住宅大约740千克/平方米的水平低三分之一左右。

   在同样满足建设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由于用钢结构建造的柱、梁等比常规混凝土的要窄、薄,占用空间较小,钢结构住宅更加宽敞,可以增加5%至8%的室内得房率。

   当前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材价格下跌,劳动力成本上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强,钢结构作为新兴的绿色建筑,贯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也将成为国内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

   多方合作打造建筑产业新模版

   如今,湖北武钢雅苑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的成立,不失为有关各方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合作的“模板”。

   武钢集团鄂钢公司总经理王素琳表示,杭萧钢构将发挥钢结构技术优势,满足工程项目要求,而武钢则负责在原材料、钢材深加工、钢结构制作、钢筋剪配、建筑安装、物流配送等方面协同推进钢结构住宅体系的集成应用,形成一个集钢铁生产、加工、建造、出售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稳住阵脚、积极竞争,用产业合纵思维去适应新常态,这也适用于国内钢铁行业的整体现状。

   “推进钢结构建筑应用等重点领域的合作、联盟,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这势必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认为,企业“开路”,让行业跨界合作的闸门打得更开,释放出更多市场红利。

   据悉,作为国内首个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在厂房钢结构、多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及绿色建材等产品方面屡获建树,并成功创新研发钢管束组合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为钢结构快速大批量复制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业内人士分析,成立此类合资公司在打破房地产业、建筑冶金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型建材产业等之间的行业界线的同时,集合成一个新的循环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打破了地区和地区之间旧有的建筑市场格局,推动了国内住宅产业化“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