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湖北省多方联动合力助推农村金融全覆盖
大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 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系列宣传之二
农村金融全覆盖意义重大,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全局。2010年10月,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三农”问题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湖北省政府迅速行动,以“金融惠农”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工作,为“十二五”实现科学式、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再添动力。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深入调研,与涉农政府部门、知名专家探讨,制定了湖北省“十二五”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规划纲要,并于2011年5月下发。
省政府成立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部门配合,经济金融为主体、社会各界全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发改委、“一行三局”和主要省级金融机构等19个成员单位迅速行动,各司其职,合力推进,为“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协同发力 引导金融资源“沉”下去
在农村,金融网点覆盖面相对不足,农户办理金融业务,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缺失问题。
全覆盖工程从解决农户取、存钱的困难入手,将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一行三局”协同发力,引导金融机构网点、金融服务和支付基础设施向村组同步下沉,优先满足农村最常用、最迫切的金融服务。
如何将基础金融服务送入村组,践行金融服务“普惠”的宗旨?自2012年起,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在全省广泛开展“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建设”。目前,全省共建成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3.48万个,平均每个行政村1.3个,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移动终端、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满足“三农”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非现金结算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是紧跟农业生产发展形势的特色工作。去年,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省农业厅联合制定《关于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的意见》,目前,全省已建立涵盖约2万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动态数据库,并基本实现了入库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同时,该行还灵活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机构支农的资金实力;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农村“两权”抵质押贷款,破解农村金融融资难题。
湖北银监局探索在全省银行业实施“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用三年时间搭建“责任网格化、建档标准化、产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金融服务网格化体系,真正发挥“小网格大服务”作用。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该局从2012年开始,推动实施“三个全覆盖”工程,持续推进“信贷资金回流工程”和“信贷缺口收敛攻坚行动”,引导县域资金回流。
“十二五”期间,我省县域证券网点新增19家,为“三农”主体参与证券、期货等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在湖北证监局推动下,证券、期货机构向县域、农村下沉,服务“三农”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企业向多层次资本市场大步迈进。截至2015年6月,全省共有5家涉农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新增67家农业企业进入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托管或挂牌。全省各地共组织了739场期货宣传培训,参与期货的农村经济组织数达到148家。
湖北保监局鼓励保险公司结合地方实际,开展系列区域性特色农业保险业务。武汉“菜篮子”保险试点,有效保障和促进全市农业生产要素向特色优势品种集中。水稻产量保险、育肥猪价格指数保险、小龙虾养殖保险等政策性“三农”保险和特色险种,提升了保险业服务农村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截至2015年9月末,全省新增县域及以下农村保险网点447个,新增农村基层营销员2000余人,村级协保员达到2.5万人。
经过5年的培育,我省的农村金融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总量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创新内容不断丰富,环境不断完善。
各司其职 激发农村经济“活”起来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之一,其覆盖程度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的推进过程中,省农业厅、省财政厅、省林业厅各司其职,搅活了农村经济的一池春水。
省农业厅在“三农”的各个领域主动作为。积极宣传“三农”保险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组织专家审核保险方案,与湖北保监局、省财政厅和保险机构沟通协调,推出小龙虾、育肥猪、水稻制种、能繁母羊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保险。在省农业厅的助力下,金融机构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融资新渠道,累计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6.28亿元。省农业厅还主动承担农业担保风险,组建了“惠农宝”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及小额贷款公司,缓解我省担保行业代偿压力。
省财政厅用好、用活财政资金。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截至2014年底,省级累计建立风险防范金13.28亿元,已安排使用9.4亿元,先后用于解决各级农村信用社组建县级联社统一法人和组建农村银行的资金缺口;积极落实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奖补政策,2011-2014年,累计拨付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8.3亿元,2009-2014年,累计拨付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2.6亿元;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稳步发展,落实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农业保险规范发展;积极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截至今年9月底,省财政累计拨付专项借款资金17.88亿元,用于支持省内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
省林业厅则着力破解林业融资难题。稳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出台《湖北省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鼓励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积极推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贷模式,积极发展专业服务林农小额贷款,解决林农融资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全省林权抵押面积已达300万亩,受益林农近90万,累计贷款金额76.88亿元。森林保险试点工作运转有序,2012年我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列入中央财政补贴区域范围,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省14个试点县市共签保单5141份,投保森林面积 3032.43万亩,占应投保面积的83.88%。“十二五”期间,我省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持续扩面,5年来,全省共落实贴息贷款52.85亿元,有效吸引社会资金近200亿元投入林业。
省发改委(省上市办)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改制上市。通过深入调研摸排,建立全省上市后备企业库;加大宣传培训和培育指导力度,督促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一对一”跟踪辅导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到东湖开发区“新三板”挂牌。目前全省有40家县域企业挂牌新三板,2015年1-10月新三板挂牌企业通过增发累计募资22.38亿元。
改革求变 力推产品服务“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新增县域以下银行网点389家。截至2015年9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7135.14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了4150.03亿元,增长了139%,全省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共设转账电话167415台,平均每村6.68部,较2010年提升3.68部,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各家省级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创新产品的扎实脚印。
省工行推广惠农金融产品,实施“福农卡”百万发卡计划,开通惠农绿色通道,结合县乡资源禀赋特征与金融需求特性,推进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全方位、多产品满足县乡企业和农村居民的服务需求;省农行倾情三农,以物理网点为骨干、以“智慧银行”为补充、以“金穗惠农通、e农管家”为支点、以移动金融为延伸,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三农”网络体系;省中行加快渠道布局、完善农村金融环境,优化产品功能、加强服务应用,制定服务策略、提升惠民服务质量,以福农金卡等产品为抓手,通过助农POS+手机取款覆盖日常服务,积极推介电子银行服务提供信贷支持,开展金融下乡活动提高活跃度;省建行开发了“裕农易贷”、“裕农通”等业务,开展服务“三走进”活动(走进客户、走进监管机构、走进政府)、“百千万”活动(百名领导千名客户经理走访万名客户),做好客户分级分层服务。
省农发行适时调整信贷结构,择优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农信联社在全系统大力实施支农支小县域金融工程、绿色信贷工程、金融服务网格化工程等“八大工程”,推出“担保贷”、“基金贷”、“保险贷”等金融产品;邮储行优化网点布局、提升服务“三农”便利度,优化金融产品、提升服务“三农”满意度,优化服务措施、提升服务“三农”快捷度,围绕地方特色,积极开展涉农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三农”保险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一项重要惠民举措,根据我省“三农”保险工作“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我省两家涉农保险公司也不断创新,扩大“三农”保险的覆盖面。
人保财险湖北分公司在稳步扩大粮、棉、油等重要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保险业务,积极探索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水稻产量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险种,同时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完善“信贷+保险”合作模式,提升保险支持农村金融能力,目前公司已在农村地区开展将近40多种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适宜农村地区的保险产品。中华联合保险湖北分公司在持续做好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相继开办了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保险、商业性水稻保险、棉花保险、林权抵押贷款保险,并结合湖北省农副产品的特色,开发了一批满足“农副产品”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