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收官纪实
大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 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系列宣传之一
开篇布局 谋划蓝图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出台,“三农”问题再次成为重中之重。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遭遇了罕见旱情,惨重的农业损失既暴露出农村信贷投入不足导致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也暴露出“三农”保险推广不到位的现状,增强金融对湖北“三农”发展的支撑作用迫在眉睫。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血液,如何促进金融为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致富“供氧输血”,对于“十二五”期间全省实现科学式、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省政府金融办、“一行三局”、涉农政府部门、知名专家携手开展调研与探讨,于2011年5月推出《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以金融支农为突破口,“撬”动全省“三农”发展再上新台阶。
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十二五”全覆盖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层次鲜明、目标明确的系统性工程。在内容设置上,分为丰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增加县域及“三农”信贷投入水平、提高支付结算便利化程度、扩大“三农”保险覆盖面、提升证券期货服务“三农”水平、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六大板块,涵盖了广义金融范畴。在奋斗目标上,明确了“初步建立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金融服务成本,满足‘三农’发展中对金融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的宗旨,并为六大类13项主要指标分别锚定了具体目标数值,实现了量化评估的可操作性。在工作思路上,遵循“重基础、优环境、抓关键、带整体”由易到难的梯级推进思路,重视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总体而言,全覆盖工程的蓝图绘制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为全面实现各项奋斗目标指明了路径。
建章立制 有序推进
全覆盖工程体系庞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高效的工作机制、清晰的时间推进轴和有力的激励机制为实施全覆盖工程夯实了工作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011年5月,省、市、县三级先后相应成立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了“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部门配合,经济金融为主体、社会各界全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以省领导小组为例,成员单位涵盖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发改委、“一行三局”和主要省级金融机构等19个单位,跨部门协作平台的建立有效整合了多方资源合力,保障了工作的协同推进。同时,明确的职责分工促进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监管部门后台指导、金融机构一线出力、“三农”主体直接受益的惠农传导机制,各项惠农政策资源、财政资金资源从政府部门流经金融机构,都被金融杠杆效应放大后成倍作用于“三农”主体,强化了惠农实效。
全省各地基础不一、情况各异,用全省目标“一把尺”衡量缺乏科学,“量体裁衣”、因“地”而异更加合适。为此,“一行三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疱丁解牛”的方式将13项全省规划目标按5年、93个地区(17个市州、76个县市区)进行了逐项分解,为各地、各部门推进工作绘制了清晰的推进时间轴,确保了工作的有序推进。针对全覆盖统计数据针对性较强、无现成统计制度可用的问题,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经与成员单位多次沟通协调,共同构建、实施了专项统计制度,确保实时掌握各地、各金融机构的工作进度和成效,并为下阶段工作提供参考。
双边考核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各地、各金融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为工作推进提供了约束保障。“湖北省金融信用市州县”考评作为金融生态建设“湖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省政府、金融机构等多部门的广泛认可,对地方党政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2012年起,该考评体系新增加了各地全覆盖进度考核,有效引导地方党政的关注与重视。对金融机构,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建立县域金融机构贷存比通报制度,并对达标法人机构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方面实施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支农力度。
刚柔并济 着眼长远
“刚柔并济”是具体推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针,体现在对奋斗目标的实现要求和尊重各地差异化两者的兼顾。对各地而言,确保个体工作顺利推进是实现全省整体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领导小组专项工作机制与实现分解目标是对各地的“刚”性要求。与此同时,各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也因经济发展不均衡而产生显著差异,因此在各地确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实现路径和金融创新着力点上,鼓励各地自行规划,不作“一刀切”,体现了“柔”性的推进特性。在此方针下,各市州因地制宜,涌现出多种推进方式,或层级推进,与全省推进节奏同步;或重点突破,寻找关键目标率先突破;或以点带面,积极创建全覆盖示范点。刚柔并济的推进方针在确保全省硬性指标顺利提升的前提下,给予了各地金融创新充分发挥的空间,为全省实现“一县多品”、百花齐放的金融创新格局营造了优良环境。
“着眼长远”体现在全覆盖工程对可持续性的重视上。全覆盖工程并非突击式的临时性工程,而是旨在通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帮助“三农”主体树立金融意识等方式,建立起农村金融服务优化发展的内生机制,将农村金融发展引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以此构建普惠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因此,以“信用农户”、“信用村”、农村金融宣传、农村信用信息采集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也被作为全覆盖工程的重要环节。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建设工作作为实现全覆盖规划目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在全省也进行了统一规范,特别是指导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运营维护、培训监督等方面加强管理,并积极探索布局优化、考核评估、准入清退等机制建设,保障联系点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成效显著 反响强烈
经过五年坚持不懈的强力推进,全省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成熟度明显提高。2011年至2015年6月,全省共新增县域以下银行网点389家,其中农行、邮储、农商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约占五成;共成功改制成立农商行72家、农合行5家;2014年全省农行系统三农金融事业部考核达标率排名全国第一;新增县域小额贷款公司179家,作为县域金融业重要补充发展迅速。
二是“三农”信贷投入持续增长。到2015年9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7135.14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了4150.03亿元,增长了139%;占各项贷款比重26.02%,较2010年末提升了6个百分点。全省县域贷款余额5541.22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了3221.65亿元,增长了139%;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9.53%,较2010年末提升4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明显改善。截至2015年9月末,全省在县域及以下地区共设转账电话167415台,平均每村6.68部,较2010年提升3.68部,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户足不出村即可享受转账、查询、小额汇兑、支农补贴领取等基础金融服务;县域以下分别布设ATM和POS机11077台和92156台,乡镇覆盖率均达98.58%和98.96%,分别较2010年提高12个和14个百分点。
四是保险服务“三农”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5年9月,全省新增县域及以下农村保险网点447个,新增农村基层营销员2000余人,村级协保员达到2.5万人,为全面推广“三农”保险夯实了基础。全省政策性水稻保险、奶牛、能繁母猪保险以及“两属两户”农房保险工作均有序推进;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分别为15%和100%,分别高于2011年末8个和75个百分点。试点品种中,森林保险发展顺利,全省公益林承保率已达90%;6个县市开展油菜、棉花等保险试点,覆盖面分别达80%和100%。
五是证券、期货服务“三农”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企业直接融资向多层次资本市场大步迈进。截至2015年6月,全省共有5家涉农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新增67家农业企业进入武汉股权交易所托管或挂牌交易;全省各地共组织了739场期货宣传培训;参与期货的农村经济组织数达到148余家,较去年同期增加29家。
六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15年9月,全省有1018个乡镇被评为信用乡镇,信用村18924个,占比分别为97%和75%,分别较2010年底提高了10个和13个百分点;累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868万户,有337.6万户建档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贷款余额766.37亿元,较2010年末增长了120%。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及成效得到了多方关注和认可。中央电视台、湖北卫视、《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时报》、《湖北日报》、《长江商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进行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小组、人民银行总行党校等分别派课题组前来进行专题调研,甘肃、河南、山东、吉林等多个省份政府金融办及金融系统组织考察组专程前来实地学习。(周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