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金名片”烂尾 张之洞博物馆被“搁浅”

26.01.2016  12:26

2011年,张之洞工业遗址博物馆动工。承载着武汉近代史的辉煌篇章,还有世界级建筑大师的设计手笔,因而备受关注。然而,在各界期盼中,“说好的”开放时间一拖再拖,2014年工程搁浅。目前,新博物馆内部设施已遭侵蚀锈烂,原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也遭遇日晒雨淋。

昨日,民进湖北省委会向大会递交集体提案,呼吁重启张之洞博物馆建设,保护好这张湖北武汉的“金名片”。

记者探访

新博物馆成“半拉子工程”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琴台大道的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工地。博物馆大厅里空空荡荡,脚手架还没有拆去。地下室挂着“禁止进入”的告示牌,可以看到很深的积水。一旁的旧厂房里,堆着一些老机器设备和巨大的钢构件,许多已经布满了锈迹。

“张之洞与近代工业博物馆”原名“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已经退休的顾必阶是该馆的老馆长。

谈起这座博物馆的现状,顾必阶连说了几个“很痛心”。他告诉记者,厂房里那些生锈的老设备和钢构件,都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以及卢森堡为了庆祝新馆落成而赠送的大型雕塑。

顾必阶介绍,新馆规划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展示面积3500平方米,相当于老馆的5倍,“到2014年8月停工时,已经花费了1.2亿元。”长期闲置后,部分楼梯板已经出现朽坏,没有安装的空调和通风机组堆在博物馆里,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要完成收尾工程,对外开放,至少还需要投入1亿元。”

老馆长呼吁

世界级博物馆不应烂尾

2010年末,一家房地产企业提出投资建造新的张之洞博物馆,并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美国世贸遗址公园总规划师),来汉考察设计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博物馆主体建筑。从2011年开始动工,到2014年新博物馆外体工程建成后,投资方终止了继续投资建设的程序,致使新博物馆搁置。

顾必阶说,新馆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家的关注和支持。博物馆本来已经与卢森堡达成了联合办展协议,但新馆完工遥遥无期,这份协议一直无法落实。“一个引起众多国家关注的博物馆不应长期‘烂尾’,这对武汉的国际形象是不利的。”顾必阶说。

委员调研

建设费用超出了原预算

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会理事卢纲,一直为张之洞工业遗址博物馆的“重启”奔走呼吁。

“去年,我去了博物馆三次,每一次去,都感觉很痛心很可惜。”卢纲说,张之洞工业遗址的前身汉阳铁厂,被视为近代“中国觉醒”的标志,也是近代武汉崛起的一个里程碑。2011年博物馆启动建设时,他非常高兴。然而到了2014年8月,博物馆主体建筑完工后便“搁浅”了。

卢纲调研发现,张之洞工业遗址博物馆之所以“搁浅”,一方面是因为施工过程中设计师要求严格,使得建设费用超出了预算,原预算8000万元,现在预计超过2亿;另一方面是博物馆建成后,每年几百万的运营费用也让投资方有所顾虑。

他建议,政府可通过减免部分税费,引导投资方继续完成建设;或者协调投资方退出,由政府招商引资,完成后续建设。“总之,不能再继续搁浅下去了。我去过50多个国家,看过许多博物馆,张之洞工业遗址博物馆绝对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博物馆之一,它应该成为武汉的一张名片。”

集体提案

推动张之洞工业遗产保护

张之洞工业遗址博物馆的窘境,也得到民进湖北省委会的关注。昨日,一份题为《湖北武汉要再给力,推动张之洞工业遗产保护》的集体提案递交到大会。

民进湖北省委会认为,根据武汉市“江汉朝宗”的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其中就有汉阳现代工业博物馆项目,即“张之洞博物馆”实际上已经包含在规划之中,因而武汉市政府可以通过将这一项目优先实施的途径,化解新博物馆搁浅困局,推动其早日建成,打造好这张金名片。

同时建议,将龟山北麓至汉水南岸的“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遗址,列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湖北省带头提出将“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汉阳兵工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记者陈凌墨 陈倩 郭文杰 卢成汉)

责编:王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