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清单渐明 新能源车等成优先行业
国家明年重点研发计划经费分配清单正日渐明晰。《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获悉,截至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申报指南已公布过半,共计26个专项,375个小项。涉及高技术研究、农业科技和基础研究三大领域,经费预算累计89亿元。
其中,新能源汽车、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经费预算分列前两位,成优先布局行业。另外,高技术研究投资现分化,轨道交通、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在多年高投入之后,正逐步进入“消化期”。
在已公布的26个专项中,大部分专项投资力度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例如,先进轨道交通、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高性能计算、七大农作物四个专项2018年度的经费预算仅占各自2016至2018三年总预算的10%。降幅比例最大的当属先进轨道交通,从2016年的12.26亿元降低到2018年的1.125亿元,降幅高达90%。而经费绝对数降低最大的是七大农作物专项,从2016年的15.62亿元降低到2018年的1.834亿元,减少了13.8亿元。
“这与各行业科学研究的周期特点和国家对行业的优先布局有关。例如,农作物育种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必须早投入,但云计算和大数据近年来发展迅速,是新科技浪潮下的新生事物,正逐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同属于高技术领域的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两个专项拟立项项目数和经费数均稳步上升,成为目前已公布专项的“最大赢家”。
数据显示,两者2018年的项目数和经费占2016年-2018年总数的40%。其中,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在2016年-2018年立项数目78项,是高新技术领域各专项立项数目最多的;而且2018年的经费预算7亿元,在首批11个专项中排名第二,占15.9%。而另一个国家研发投资的“常青树”则当属新能源汽车产业。2018年该专项拟立项24项、拟资助9亿元,在11个专项中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一。
李红军认为,尽管属于传统的科技,但它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与国家安全有着密切联系,只有研制增材制造相关重点工艺装备,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才能确保到2020年,基本形成我国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的技术创新体系与产业体系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至于新能源汽车的高投入,这和空气污染有关。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存在诸如电池寿命较短、续航能力不足、充电时间太长等问题,所以加大研发投资,以便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李红军直言。
而在北汽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王可峰看来,作为汽车公司,如果自己不做新能源就是在给别人机会。他坦言,北汽储备下一代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占其全部研发投入的30%以上,“不仅布局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也在与国外科学家合作探索新的科研项目”。
记者梳理申报指南目录发现,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目前立项41项,占本年度基础研究领域117项的三分之一。而上述三大领域中,2016年至2018年基础研究领域共立项161项,占三年度基础研究领域548项的30%。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是以我国多发重大疾病治疗为需求开展的生命科学研究,对延长居民寿命和提升生命质量有着巨大贡献,因此该专项三年经费19.6亿元,是基础研究领域7个专项最多的。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激光制造、云计算和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中央财政的扶持下逐步显示迅猛发展态势。但是,要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也十分必要。在业界看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现了包括预申报、预评审、答辩、上报等各个环节全流程痕迹管理以及公示制度,避免了暗箱操作。不过,管理制度仍有待完善。
“国家应在完善科研项目间接费管理上下工夫,使支出做到透明且有法可依。另外,也应严格控制新增设备,提高仪器使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有业内人士直言。
为了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算申报工作,使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项目预算申报要求,避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变形,科技部近日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算编报指南》(以下简称《预算编报指南》)。
“相较于以前的预算编报,《预算编报指南》在经费使用要求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它进一步简化了预算编报要求,减轻预算编制负担;进一步明确了项目(课题)的实施主体,首次要求对关联关系予以披露;进一步明确了不同来源资金的管理要求,预算科目编制更有针对性。”一位科研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