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小农水润泽大民生
(汪涛)今年初,鄂州市鄂城区杨叶镇小农水项目建设完工。西流港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邵必华便放心大胆地扩大了草莓、蔬菜种植面积。日前,他对记者说:“农田灌溉有了保障,排涝有了渠道,增产增收有了盼头……”
省级小农水项目在鄂州市已连续实施3年。从2012年起,投资6608万元,在汀祖片区、长港片区、杨叶片区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受益灌溉面积6.9万亩,硬化渠道总长298.938公里,渠系配套建筑物5079处,改造泵站61座,整修塘堰34口,排水沟清淤4条共16公里。项目区新增有效节水灌溉面积4.73万亩,新增产值720万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万亩,新增产值630万元;增加农业收入1700万元,力争把小农水干成惠泽民生的大事业。
惠民小农水 点点润心田
在鄂州市鄂城区杨叶镇古塘村,凹形沟渠纵横分布,蓄水塘堰修葺一新,清澈的流水直达稻田,绿油的秧苗生机勃勃。“如今,农田总算告别‘望天收’了,都是泵站起了大作用。”1组村民潘农有满脸是笑,为小农水排涝功效叫好。
古塘村1组是全村地势最低的湾子,以前一下雨,水就溢满湾组的田地,淹没庄稼。去年夏天几场雨,潘农有家60亩地积水成涝,眼看就要丰收的庄稼被雨水一泡,什么都没有了。
去年底,鄂州市水务局组织小农水项目人员,对该村塘堰清淤扩挖,并新建了排涝泵站和抗旱泵站,以后一般性的降雨将不会产生溢水,可避免农田被淹了。之后但逢田里积水,村民们只需拉开谷子洼塘边的小水闸,排涝问题便迎刃而解。
今年,古塘村1组村民种了一季水稻后,又在稻田里养龙虾,待明年水稻丰收上岸,龙虾也收成在望。“种粮养虾两不误,经济效益成倍增,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值得推广。”古塘村村支书王景华说。
小农水建设,不仅让村民得实惠,更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在杨叶镇西流港生态农业基地,一条条新修的水渠直达农田,6000米沟渠纵横分布,整齐划一。前几天的一场降雨,在这里并未看到积水,这正得益于小农水项目优越的排水防涝设计,让农田里的积水通过排水干渠迅速汇入到这里,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
小农水建设,还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记者在蒲团乡水苑生态农业基地看到,积水沿着田间U型渠快速流进田边的排水沟渠,排水通畅,“涝可排、田成块、渠成网”的格局悄然形成。基地负责人赵秀红说:“以前一下雨我就得往地里跑,现在有了这个小农水,雨水很快就能从地里排出来,地里淹不着了,排出来的水还能存起来,旱的时候还能有水使,作用特别大。”
鄂州市水务局小农水项目技术负责人汪金平说,小农水作为水利灌溉“最后一公里”,一旦打通,可润泽良田万亩。项目的顺利建设,让农田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使原来的“望天田”变为“沃土粮仓”,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科学谋划绘蓝图 小农水催生大效益
站在长港镇路口村,放眼望去,你会看见一条条新铺设的小农水渠道蜿蜒田间,新建的干渠穿越山野,一口口塘堰波光粼粼。
2012年,由鄂州市水务局农村水利科牵头,组织参加全省中央财政小型农田第四批重点县竞争立项,鄂城区从全省106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列为全省22个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之一。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原则,通过实地踏勘,选择鄂城区为2012-2014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划重点主要放在用水需求较为突出的农业种植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完善项目区的灌溉渠系及配套建筑物,泵站改造、塘堰改造、港沟清淤等。
鄂州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央财政对于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一旦争取可获连续3年实施的政策,对于我们来说是福音。
项目争取下来了,如何科学建设才是重头戏。
鄂州市成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鄂城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从组织协调、部门协调、资金筹措与整合、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提供保障;制定了《鄂州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细则》、《鄂州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等政策保障制度,从工程规划、招标管理、施工组织、资金管理、验收标准、奖惩措施、建后管护等方面作出具体划定,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建管提供有力保障。
在实施过程中,鄂城区坚持规划先行,走集中连片建设的路子,整体推进,促使小农水建设重点区域基本实现“田成块、渠联网、路成环、旱能灌、涝能排、设施全”的格局。全区围绕“提升水平、改善条件、提高产能”的目标,以村为单位开展重点县项目规划与建设,做到小农水规划与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同时,全区统一规范设计标准,项目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注入一股水,引来万股流。汪金平说,小农水项目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综合提升基础设施、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把鄂城区建设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集成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环保,自然和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体现人、水、自然和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