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调水工程“解渴”襄阳 215万人将喝“丹江水”

21.09.2015  10:20
本报记者魏崴制图 实验段PCCP管吊装现场。 本报记者肖斌摄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批复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简称鄂北调水工程)可研报告,该工程总投资180亿元,是我省主导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被称为“湖北一号工程”。

  工程起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止于大悟县,全长269公里,在襄阳境内将穿越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我市将成为此次调水工程的最大受益地区。

  近日,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详解工程由来、概况及影响。

   湖北一号工程

  由于干旱少雨,鄂北缺水由来已久,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旱包子”。

  上世纪70年代,丹江口水库建成后,为缓解鄂北旱情,我省建设引丹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引水到唐白河以西的襄北地区,是当时我市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对改善鄂北岗地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然而,随着城镇化和工、农业发展,不仅一河之隔的唐白河以东地区缺水严重,而且随州随县、曾都以及广水市、孝感大悟等地区近年也频发水荒,居民饮水告急,工业生产用水告急。因此域外调水迫在眉睫。

  2008-2012年,鄂北地区连续五年大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省水利厅从战略高度,寻找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的办法。同年,鄂北调水工程的战略思想在全省防汛抗旱会议上首次被提出。

  2014年12月28日,鄂北调水工程生产性试验项目,在襄阳市襄州区拉开序幕。

  2015年8月20日,省水利厅召开动员会,要求举全厅之力、聚全厅之智,推进鄂北调水工程。

   襄阳受益最大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长269公里。自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取水,渠首设计流量为38立方米/秒,沿途穿越老河口市、襄阳襄州区、枣阳市、随州随县、随州曾都区、广水市和孝感大悟县等7个县(市、区)。

  “无论是用水量,还是长度、投资,襄阳都是最大受益区。”市水利设计院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鄂北调水工程在襄阳境内的输水干线达148.15公里,占全程的55%;工程总投资179.5亿元,在襄阳境内达128.64亿元,占72%。

  除了工程管道的长度和投资,分到我市的水资源也是最多的。据介绍,工程年平均引水总量7.7亿立方米,分配给我市的份额为4.61亿立方米,占60%;工程灌溉受益面积363.5万亩,其中我市受益面积221万亩,占61%;工程受益总人口482万人,其中我市受益人口215.25万人,占45%。

  水利专业人士表示,工程建成后,将首先解决鄂北“旱包子”问题,200多万亩易旱耕地将实现旱涝保收,增加10亿斤以上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襄阳市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地位。

  同时,将彻底解决枣阳城区及沿线百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为襄阳主城区(包括东津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备用水源,大大提高饮水安全水平。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襄阳都是该工程最大、最直接的受益区。

   丹江水一路流淌

  鄂北调水工程将在老河口清泉沟新建分水塔,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沿线利用现有的36座大、中型水库充蓄或补偿调节。丹江口大坝的加高,抬高了取水口水位,使得引水干渠为全线自流输水。

  据介绍,渠首的丹江口水库海拔高程比终点孝感大悟县王家冲水库高出约60米,设计人员巧用高低差设计了全程自流替代泵站提水,一次性集中投入,避免了每年数千万元的提水电费支出,保障了居民用上实惠水。

  针对鄂北地区山地多、丘陵多的特点,工程人员将采用遇山挖隧洞、逢水架管桥、地下铺设倒虹吸、地上修建明渠和暗涵,为丹江水东下,搭建起专属的“高速公路”,其中隧洞、暗涵、倒虹吸都属于封闭性工程,占工程的90%,输水明渠只占10%,并采用有防护措施,让水质在运送途中得到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干渠经过的老河口西部和枣阳西部是高岗地带,中间的襄北地区有72公里低凹地段,高低落差近50米,设计采用的倒虹吸工程是国内最长的倒虹吸工程,目前正在襄州区进行5公里试验。

  此外,工程将以水渠为“”,水库作“”,采用“长藤结瓜”的方式串起沿线36座大、中型水库,让工程形成渠库相通,引水蓄水相结合的灌溉网络,外调水与本地水优化配置,统筹安排,忙时供水、闲时充库。

   襄阳支持工程建设

  按照设计,工程输水主线沿途给襄阳市预留有15个分水口,我市通过配套工程,采用明渠、渡槽、暗涵、泵站等将分水口的水引至相应渠道、水库、水厂,方能实现供水及有效利用。

  去年8月15日,全市召开服务支持鄂北调水工程的动员会,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最大力度服务支持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实现工程受益目标”,老河口、襄州、枣阳三地及12个相关乡镇全部成立了协调服务机构,组建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专职做好对接、协调、推进等各项工作。

  按照计划,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本月底将全面开工,计划三年建成。

  2018年,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将解决鄂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使当地482万人不再为吃水发愁、363.5万亩农田在旱年稳产丰产。

  湖北省水利厅从去年12月开始,在施工难度高的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进行试验性生产,为以后工程全面铺开积累施工经验和技术参数。

  9个月过去了,生产试验段的工程进展如何?当地群众如何看待需大量占地的配水工程?配水工程建成后又将带来什么好处?记者近日对襄州区进行了探访。

  □本报记者沈明晶

   引来清清水

   ——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襄州段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肖斌

  试验段锤炼“百年工程

  9月5日,黄集镇太山村的试验性生产管道铺设工地。一台巨大的履带式吊车准备起吊重达约65吨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管),数名工人在两名安全员的注视下,为管口套上防渗橡胶圈,涂抹对接润滑油。上述工序完成后,pccp管被吊至开挖好的管槽内,和已经铺好的管道对接,接下来是交接口打压检查渗漏、水泥封口等工序。

  管槽在地下约20米处,三排已铺好的管道顺着管槽向前延伸,场面气势恢弘。现场的工程监理陈晓说,这些管道好比输水的“高速公路”,届时,丹江水将沿管道流入鄂北大地。

  铺设管道还需试生产?陈晓解释,鄂北配水干渠经过的老河口市孟楼镇、枣阳市七方镇高程分别为135米、130米,中间的襄州区北部高程约70米,地形“两边高中间低”好似马鞍,全长72公里,干渠采取倒虹吸方式通过。

  倒虹吸类似“将两个水杯从底部相连的连通器”,只是倒虹吸管道要承受超过50米落差的水压和流速38立方米/秒的水流冲击。在实际铺设中,输水管从老河口孟楼镇扎入地下,穿越襄州北部,然后从枣阳七方镇钻出地面,接着继续向前延伸。

  倒虹吸穿越地段为膨胀土,具有雨天膨胀、天晴收缩的特性,将对管线产生拉扯作用,因此需做防渗漏试验;该地段的土壤对钢结构具有腐蚀性,需要利用锌条做阴极保护防腐实验;管线上面覆盖的土层有的厚达14米,管道要能承受40吨重的压力……

  为方便铺设,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与合作单位专门在实验段附近建起了pccp管生产厂。pccp管内径3.8米,内胆为混凝土,中间是钢筒,外面缠绕钢丝,最外层涂保护层,使用寿命至少70年。

  管线设计工艺也精益求精,每隔20米就要浇筑水泥墩,类似桥墩对管线起到支撑作用;每隔1000米设置维修孔,方便人员进入管道内维修。

  鄂北配水倒虹吸工程将创下数个第一:使用了中南地区最大内径的pccp管,建成后将是国内最长的倒虹吸输水干渠。

  陈晓介绍,配水工程全面开工后,试验段收集的数据会提供给其他施工单位使用,以确保72公里倒虹吸段建设能成为百年工程。

   一位老农的丰收期盼

  9月7日上午,207国道路旁,黄集镇太山村2组58岁的村民李少先正在门前晒玉米。看着一地黄澄澄的玉米棒子,李少先告诉记者:“心里既有喜悦,也有无奈。

  李少先的喜悦是今年雨水相对较多,一亩能产800斤玉米;无奈的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靠天吃饭的日子,不再为能否丰收发愁。去年,襄州区遭遇特大旱情,李少先的12亩玉米地亩均收成不足200斤,连本儿都保不住。

  黄集缺水,只能种黄豆、玉米、芝麻等耐旱作物。在李少先的记忆里,黄集变得越来越干,耐旱能力没有玉米强的黄豆多年前已没人再种。李德文是李少先的哥哥,为防止今年发生干旱,他在3月份雇人打机井,结果钻到地下186米仍然不见出水,只好作罢。

  黄集镇只是襄州区缺水的一个缩影。襄州区气象局提供数据显示,到2014年襄州已经连续5年干旱,当年1月至7月,全区累计降雨总量252.7毫米,仅为历年平均降雨量的53%。大旱之下,襄州区去年盛夏有86座小型水库干涸,黄龙、峪山、伙牌、古驿等镇部分村组甚至出现人畜饮水困难。

  襄州也成为是鄂北地区受旱的缩影。据湖北省水利厅公布的数据,鄂北地区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间,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严重干旱;2010年至今,鄂北发生罕见的连续连旱,近千座水库低于死水位,部分城市生活供水出现危机。

  为何鄂北易发生干旱?襄阳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鄂北地区年降水量750毫米—1100毫米,在全省是最少的地区;此外,鄂北丘陵岗地多,土壤汇水蓄水能力差,地下水贫乏,加上气候变化因素使得鄂北易出现旱情。

  鄂北配水工程将彻底驱走威胁鄂北地区的“旱魔”。工程规划中,黄集镇太山村附近将有一个分水口,该分水口除提供灌溉用水,还向当地水厂供水。2018年投入使用后,太山村村民李少先在大旱之年将依然有水浇灌玉米,生活用水也不再受限。

   在服务中收获明天

  在黄集镇采访时,记者注意到镇长康向阳的右手上缠着厚厚的纱布,细谈后记者获悉这背后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管道铺设需要临时征用村民的土地,征地协商工作由镇、村干部出面协调,今年3月上旬,康向阳在王庄村丈量所占田地时滑倒,右手腕扭伤。工期紧张,当时康向阳没有在意伤情。

  一个月后,康向阳受伤的右手腕肿了一圈,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骨裂并发展为积水。从医院回来,康向阳右小臂绑着夹板继续投入到征迁工作中。半年过去了,康向阳的骨伤依然没有愈合。

  如果说康向阳带伤坚持工作是出于工作责任感,那么黄集镇彭王村老党员高中山义务上路疏导交通则是怀着“工程改变家乡”的期盼。去年12月试验段pccp制管厂准备建设,有大量的机械设备要进入工地,高中山看到镇里前往制管厂的道路上常有村民随意停放车辆或晾晒物品,就主动沿路宣传,劝说村民保持道路通畅。

  管道铺设线路经过王庄村村民王隧臣家的坟地,征迁组上门做宣传时受阻。见此情景,王隧臣的弟弟王隧献主动找上门,最终说服哥哥同意迁坟。王隧献说:“全村人都支持征迁行动,咱兄弟不能拖村集体的后腿。

  支持工程建设的还有太山村种菜大户李德平。去年12月上旬,制管厂要占用李德平的130余亩菜地,他二话没说,让一村乡亲到地里免费摘走即将上市的娃娃菜。李德平说,配水工程建成后种菜更有保障,暂时的损失会被将来的丰收补回来。

  康向阳、高中山、王隧献、李德平……所有受访的黄集人都表露着朴素的想法:支持配水工程建设,让世代被水困扰的乡亲生活得更幸福。

  将民生工程办好也是襄阳各级政府的共识。去年12月中旬,襄阳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提出了“最大力度服务支持配水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实现工程受益”的工作目标。襄州区在襄阳受水区(市)中率先成立了服务支持鄂北配水工程的建设指挥部,提出以“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面对建设中的困难。

  为使更多的群众受益于鄂北配水工程,襄州区还计划了分水口以下的田间配套、官沟水库扩建两项工程,估算投资6.25亿元。其中,田间配套工程涉及配水干渠沿线5镇56个村,依托4处分水口的水量,可解决25万亩耕地灌溉和12.5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

  一渠清水灌溉万坡良田,也让群众感受到的政府的关心,鄂北地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编辑:裴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