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襄州试验段项目启动 将终结顽旱

28.12.2014  12:14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示意图(制图/穆莎丽) 大悟王家冲水库将扩容改建为工程终点 枣阳七方镇明渠因缺水被弃用

  从2012年正式提出工程设想,到今年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鄂北水资源工程建议书,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承载着鄂北缺水地百姓多年的梦想。今天,这个梦想开始变为现实。

  2014年12月28日,“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生产性试验项目”在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正式启动,意味着工程全线开工进入倒计时。3年后,鄂北地区480万民众将有望彻底告别干旱之苦。占我省国土面积1/10的大片土地,从此永被润泽,不再喊渴。12月22日至26日,金报记者全程踏访调水沿线,现场感受鄂北百姓对水的渴盼。

   ■随县

   全球水库最密集之地

   大雨的记忆停留在4年前

  2010年7月17日的那场暴雨,是随州市水利局总工程师邹炎平最近4年记忆里“最像样的一场雨”。

  那场大雨之后直到今天,整个随州地界,下过的雨屈指可数。而随州市下属的随县,情况更为特殊,“已经连干了5年”。

  邹炎平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与外地尤其是江汉平原等地的同行不同,他过去关注的主要对象就是“”和“水库”。而因为鄂北调水工程全线覆盖随州下属的广水、随县和曾都,这些天,邹炎平和同事之间的话题,又加了一个“丹江口”。

  随州以战国编钟闻名世界。少有人知的是,这个湖北最年轻的地级市,另有一个特点可以傲视全球,那就是水库密度。随州国土面积不过9000余平方公里,现有水库715座。“平均每13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水库,这个密度可谓全世界第一。”邹炎平解释说,正因为没水,所以才遍地修水库蓄水。

  南西北三面皆山的随州,其地貌和水文特征,很能代表整个鄂北的情况。“随县地势高,只有流出去的水,没有外来的河流入境。”邹炎平说,这种局面下,除了兴建水库蓄水,别无选择。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包括随州、枣阳、大悟等地市在内的整个鄂北地区,历经数十年修起了大大小小数千座水库,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降雨。

  2003年之后的这10年,恰是降雨尤为稀少的年份。鄂北人之所以牢牢地记得2010年7月17日,则是因为当天的那场大雨,让随州的水库多地出现险情。“不下雨就抗旱,下雨就抗洪。鄂北人总算盼到这个工程啦。”邹炎平说。

   ■广水

   全民动员找水

   城镇供水被迫“拆东墙补西墙

  多年的干旱之下,鄂北岗地上的城镇用水,是困扰当地政府和民间的首要难题。调一个水库、空一个水库;再调一个,再空一个。这样拆东墙补西墙的“用水惨状”,过去数年在鄂北层出不穷。

  2013年夏天时,广水已是“四连旱”。一面要灌溉,一面要饮水,“两难之下,还是喝水的问题更紧急”。当地水利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杨东阶介绍情况时说。

  从2010年开始,干旱就迫使广水县城四处找水。到了2011年11月,该市应山城区水源地许家冲水库和广水城区霞家河水库逐渐“坐吃山空”,不得已之下应山城区改由飞沙河水库供水,广水城区改由高峰寺水库供水。

  可到了2012年9月,为广水城区供水的高峰寺水库和霞家河水库又面临无水可供的窘境,广水只得再从飞沙河水库引水。2013年,缺水的广水市干脆将北部山区花山水库、飞沙河水库的水引到应山、广水两个城区,搞起了“五库联网调水”,总算确保供水没有中断。

  但就在当地的高峰寺水库,24日记者到访时,水库已然接近死水位。管理人员说,这个水库现有的水,也只能保证广水城再用两个月。“如果不下雨,两个月后就到死水位了。

  记者问及大旱之时农业灌溉如何处理,杨东阶一脸凄然。“广水城区去年有半年时间都是用洒水车送水,至于农业灌溉之难,我们可以想象。有很多老乡就在见底的水库里挖一个凼子,慢慢蓄水,蓄满了就用抽水机往地里抽。为了浇灌那几亩地,还有人就睡在水库旁,抽干再蓄,彻夜不休。

  随县万福镇当地农场场长万彪说,去年夏天,住了1万多人的镇上,恨不得家家户户都打井,“总不能只等着每天靠洒水车来送水”。可当地的地下水十分稀少,打下去五六十米,也未必能保证有水。

   ■大悟

   水源制约经济生产

   教授抱着干死的树大哭

  大悟王家冲水库,是此次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的终点。

  23日,在大悟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主任乐谱的带领下,楚天金报记者来到王家冲水库。

  这是一个容量不过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严冬之下,水库中尚有部分水量。乐谱说,工程实施以后,将对这个水库进行扩容。而丹江水的到来,将给大悟这个历来缺水的地方,带来诸多希望。

  离王家冲不远的大悟县东新乡,有一家生态农业公司。3年前,这家公司在当地流转山地,用于种植银杏。经过专家论证,大悟当地的水土,十分适宜银杏的生长。

  该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魏西锋说,2012年,新种下的1000亩银杏中因为缺水干死了一半。苗木成本加上人工,仅此一笔即达到500万元以上。此后,该公司投入了近1200万元来解决灌溉防旱问题。闻听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即将实施,魏西锋很高兴。“只要水能够保证,我们的目标是种植面积达到20000亩。

  在当地,记者还听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小故事。2012年,当地一个名为七寨的地方有个油茶树种植园,因干旱造成大批油茶树枯死。来自北京的一位农科教授在种植园调研时,看到枯死的油茶树,忍不住抱着树绝望地痛哭。

  12月24日,北风刮过岗地。枣阳七方镇罗咀村村支书文香生说起手上的100亩地,欲哭无泪。“没水,靠天收。”这位老农民用一口浓烈的枣阳话说。记者问作物都旱死了怎么办?老人和周围的村民均无语沉默。

  当地镇长陈秀峰说,七方镇的农田灌溉,主要靠从唐白河东渠引水。但因为扬程太高,抗旱时的电费,就是一个十分吓人的数字。“好在调水工程马上就要实施了。”陈秀峰说。文香生所在的村,也在调水沿线以内。

   ■大势

   4年1次严重干旱

   区外引水势在必行

  来自省水利厅的数据表明,鄂北地区自1949年至1989年的41年间,平均每4年发生1次严重干旱或特大干旱;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间,平均两年发生一次。2010年至今,鄂北更是发生罕见的多年连旱,千条河流断流,九成塘堰干涸,近千座水库低于死水位,大面积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部分城市生活供水也出现危机。

  据省鄂北水资源局介绍,鄂北地区是特殊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该地区不仅降雨量相对偏低,过境客水少,土壤汇水蓄水能力也差,地下水贫乏。虽修建了一大批水库、泵站等蓄引提水工程,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工程措施已到极致,工程蓄水能力已超过当地水资源径流量。

  由于鄂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还不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压减农业灌溉面积,区域内挖潜有限。水利部门相关分析表明,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基础上,鄂北地区现年缺水5.8亿立方米至10.8亿立方米,到2030年年缺水还将达到7.5亿立方米至12.3亿立方米。

  区外引水,是解决矛盾的根本措施。

   ■战略

   举全省之力

   借“水袋子”润泽“旱包子

  近几年,全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不断提出提案、议案,希望尽快解决鄂北地区缺水问题,省委、省政府通过多次专题研究,作出了“通过工程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鄂北地区干旱问题”的战略决策。

  技术单位通过分析,提出了借“水袋子”润泽“旱包子”的解决方案,即在不影响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规模的前提下,通过调剂汉江中下游河道外用水量,适当增加向鄂北地区供水量,并同《南水北调中线规划》确定的唐东地区用水量合并实施,解决鄂北地区缺水问题。

  该工程得到了水利部及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已连续两年实现了规划审批、项目建议书审批两大跨越,创造了全国同类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的新速度——继2013年8月《湖北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获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后,2014年10月,《湖北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中咨公司的评估,并上报国家发改委;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建议书。

  在提前完成可研报告咨询的基础上,省水利厅已于上月将可研报告报水利部,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已于上月通过环保部组织的审查。

   ■破局

   最困难的5公里先建

   为其余路段积累经验

  为加快引水工程的推进,我省还积极筹划以工程试验段的方式尽早开工,为主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基础技术参数。

  参照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经验,我省选取了输水干线上设计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的孟楼至七方倒虹吸位于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的5公里工程段,作为今年开工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生产性试验项目。

  之所以选择这一工程段,襄阳市水利局副局长涂应文称,是充分考虑了施工难度及其示范效应的结果。他说,根据整体规划,长达76公里的倒虹吸工程,与明渠、隧洞等相比施工更为困难。因此这5公里工程段如果没问题了,全程其他地段也就都好做了。襄州区副区长郭宫达则表示,这一工程的埋深,浅的地方也有2米,深的地方则有15米。“水从地下管道中通过,好处很多。”涂应文表示,首先是与明渠相比可以减少污染;其次是干旱季节可以减少蒸发;再一个好处就是占地少。“这里的土质非常糟糕,是典型的膨胀土。”涂应文说,在膨胀土区域做倒虹吸非常困难,用当地老百姓的话形容膨胀土就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管材极易出现位移、开裂等问题。为此,经过专家论证,最终决定使用PCCP管,这种管材最里层是钢管,中间是混凝土,外面还有钢筋,这种管材具有厚壁钢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优点,工作压力高,抗渗能力强,管内径达3.8米,单根重达55-70吨,“这5公里试验段建好了,也就能为其他71公里路段积累经验。

   ■展望

   两年前期三年通水

   267公里干线将自流输水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设计人员说,该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襄州区、枣阳市、随县、曾都区、广水市和大悟县6个县市区,引水干线总长267.48公里,渠首设计流量38立方米/秒,全线自流输水,静态总投资为162亿元。

  工程建设规模为每年从清泉沟引水13.98亿立方米,其中向唐西引丹灌区供水6.28亿立方米,向鄂北地区供水7.7亿立方米。工程自清泉沟隧洞起,穿越唐西地区,跨唐白河夹河套,至枣阳岗地,再穿唐白河与府澴河分水岭至随州,最后供水至大悟县城。

  工程实施后,可改善6县市区的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条件,惠及人口480万,受益耕地470万亩。工程还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灌溉标准,为农业旱涝保收、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坚实基础,并通过还水于农业、还水于河湖,改善鄂北地区河流、湖泊、水库的生态环境。

  技术分析同时表明,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基本不会影响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和航运流量,也不影响汉江中下游河道外用水,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性因素。

  据了解,我省目前正在集中力量,加快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各专题报告的编制与审批工作,全力保障明年上半年完成可研报告及15个专题报告的审查审批工作,力争明年下半年完成初步设计审批,并实现工程全线开工,以确保“两年前期、三年通水”目标的实现。

   ■历年旱情

  1949年至1989年:平均每4年发生1次严重干旱或特大干旱

  1990年至2009年:平均两年发生一次

  2010年至今:发生罕见的多年连旱,千条河流断流,九成塘堰干涸,近千座水库低于死水位

   ■工程简介

  工程全长:267公里。

  引水方式: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引水,通过明渠、渡槽、倒虹吸和隧洞等,以自流方式引流。

  途经地点:老河口、襄州、枣阳、随县、曾都、广水,大悟县。

  工程意义:建成后,向鄂北地区年调水量在7.7亿立方米左右,将有效解决鄂北地区480万人、470万亩耕地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促进鄂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文/特派记者 乔奇 严华 通讯员 胡顺华 李世维图/特派记者 邹斌)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