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9.09.2014  13:20

编者按: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理论部邀约,我校郭齐勇教授发表了数篇论文,阐述习总书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些论文发表之后引起多方关注,有的被相关期刊转载。本网特选登其中4篇。

 

人民日报:护持精神命脉 加强人文教化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一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自信与自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强基固本工程

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同志两次讲“根本”、一次讲“根基”,而且是“固有的根本”“站稳脚跟的根基”。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基固本工程。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护持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命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有人说,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然是中西方文化浑然一体的产物,已难分彼此了。在一定意义上诚然可以这样说。但从根本上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未间断的发展中,创造、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精神、价值系统,以及天地人相接相处的智慧,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中华文化的本体,是我们固有的根本与精神命脉。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文化和价值理念,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仍然要以博厚高明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与中国人的灵魂,以深长久远的中华民族的价值系统作为中国与中国文化的本体。

充分发挥道德人文教化的主渠道作用

《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我国传统教育是大系统的教育,是道德人文教化,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其综合。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道德人文教化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形成相应的教育体制、机制与氛围,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社会各界开展国学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进家庭、社区、街道、乡村、校园、企业、机关、军营,这样才能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自觉和作为。除了家庭教育之外,中小学基础教育在国民人格养成上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国民教育中应增加国学教育的内涵,其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教育。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多学一点蒙学读物、家训、古典诗词与论文的名篇,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适当读一点《四书》《史记》选录。同时,应增加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让丰富多样的中国古典文献如四书五经、先秦诸子散文、六朝与唐宋文选、宋明理学、历代家训家书中的更多内容进入教材,特别是应丰富诗教、书教、礼教、乐教的内容。对大学来说,可以借鉴当年西南联大的经验,对各学科的大学生、大专生开设一门必修课——《大一国文》,主要精选古典名篇,指导大学生们精读,涵养大学生的心性,培养大学生的人格理想和人生智慧。所有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应设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应是中外经典的导读课程,其中我国经典可以五经四书、前四史、诸子等经典为主。此外,应加紧培养一大批德业双修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师资人才,一大批能整理和研究经、史、子、集与各地域民间文化与宗教典籍的专门人才。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411/c40531-24878212.html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11日)

 

人民日报:传承文化基因  彰显精神标识

习近平同志最近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他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表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传承这个文化基因、彰显这个精神标识。

深刻认识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的集中概括。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是千百年来“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为人处世之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认识我们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可以围绕上述六大范畴,具体分析与理解一些单个汉字与成语、命题、理念。从单字来看,有“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学、爱、善、德、诚、敬、恕、和、俭、正、公、道、理、武、勇”等。从成语、命题、理念来看,有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义以为质、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民贵君轻、载舟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胞物与、博文约礼、尊师重道、修身、慎独、三达德、三不朽、至大至刚、浩然正气、精忠报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文治武功、文事武备、德本财末、戒奢以俭、俭以养德、兼爱非攻、守正不阿、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明体达用,以及民间流行的“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等。

着力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上述理念、范畴所体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我国古人非常注重“立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就必须追根溯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为此,需要切实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着力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只能生产电视机,不能贡献给世界以价值观。这种说法是非常狭隘与罔顾历史的。实际上,我国的制度文明特别是文官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中的精华,曾获得西方启蒙时代思想大师们的青睐与借鉴。在近代“东学西传”的过程中,以“仁爱”“诚信”“人本”“和平”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后,曾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魁奈、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所重视。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进一步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集中体现了儒家“仁爱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被国际伦理学界喻为道德的“黄金律”。

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彰显我们的精神标识,教育是基础和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之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整个过程与各个环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既是公德要求,也是私德要求。公德的建构以私德为基础,做一个好人是做一个好公民的前提。应从家庭教育开始,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培养仁爱之心,懂礼仪、知廉耻,逐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成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修养、又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君子”。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14/c40531-25461482.html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8月14日)

 

光明日报:仁爱:中国人固有的根本

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孔子之前已有了“”的概念与“仁爱”的思想,孔子第一次明确地把“仁爱”作为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把“”界定为“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提出了“汎(即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孔子高度肯定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反对滥用权力,以随意的态度使用民力,主张以庄敬的态度尊重、呵护百姓。他讲五种美政“恭、宽、信、敏、惠”,强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批评不教而诛等虐、暴、贼、吝四种恶政。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即来自孔子的“泛爱众”、爱人民、保护老百姓的思想,可见“仁爱”是普遍性的爱。朱子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

  “”的内涵包括了尽己之“”与推己之“”,这两者是一体之两面,是互动的。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自己想要在社会上站得住,同时也想到别人,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想通达起来,同时也想到别人,希望别人也通达起来。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也就是尊重、宽容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即谓为仁之方法在于推己以及人也。‘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所谓忠也。‘因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所谓恕也。实行忠恕即实行仁……孔子一贯之道为忠恕,亦即谓孔子一贯之道为仁也。为仁之方法如此简易。”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仁的本旨。‘立’是有所成而足以无倚;‘达’是有所通而能显于众。自己求立,并使人亦立;自己求达,并使人亦达;即自强不息,而善为人谋。简言之,便是成己成人。‘能近取譬’,则是为仁的方法,即由近推远,由己推人;己之所欲,亦为人谋之,己之所不欲,亦无加于人。”爱人就要善为人谋,成己成人成物。

儒家讲“仁爱”讲得很平实,从每个人对父母、亲人的情感开始。“”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然后把它扩充出去。孝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爱父母兄弟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基础性的情感,是人们对爱的生命体验的开端。人能够以这种爱为基点,然后推己及人。至于儒家的爱亲,并不是无限度的,它是有一定的节制与尺度的。孝悌只是“仁爱”中之一,并不是“”之全部,恰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爱亲人推到爱陌生人,由爱百姓推到爱万物,爱草木鸟兽、瓦石山水。宋儒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一种宇宙家族的思想,包容性很强,表明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情感相通,痛痒相关,表达了一种普遍的同情心、爱心与正义感。这也就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谓生态环保的意思。

历史上,在中华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仁爱”逐渐成为传统价值体系的内核。广义的“”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常”,狭义的“”则是五常之一。“仁爱”也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四维八德的基本精神。“仁爱”思想具有草根性,是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诉求。各种蒙学、家训及口耳相传的人文教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这种大爱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传承于世世代代。“仁爱”也是历朝历代官德的中心内容,为官之道首先要讲爱心,关心百姓疾苦,仁民爱物。“仁爱”在今天公民社会的公德重建中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在中外各文明对话、交融的过程中,“仁爱”思想及其“”与“”的价值原则,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慈悲”与儒家“仁爱”相辅相成。伊斯兰教的教义也讲“仁爱”,古代有的回教思想家融通儒回的“仁爱”,有很多建树。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后,儒耶两教在“博爱”与“仁爱”的异同上有争论也有融合。在世界各种版本的《人权宣言》中,在《世界伦理宣言》中,中国的仁爱忠恕之道都成为其中重要的精神或原则。

仁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现代社会、国家、个人的发展,必须以“爱人”“成己成人成物”为前提与目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仁爱”是二十四个字的总的基础,尤其是“和谐”“公正”“敬业”“友善”的发祥地。

      http://news.gmw.cn/2014-07/22/content_12094283.htm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2014年7月22日)

 

人民论坛:中华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密集地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学习这些指示,对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

党史上的第一次: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任期内去孔府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的最高领导人在任期内去孔府的,习总书记是第一人,这里释放的信息颇值得琢磨。孔子是世界文化的伟人、中国文化的代表。尊重孔子,就是尊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凡乱世,孔子被打倒,凡治世,孔子就会被请出来。尽管传统文化复杂多样,主流文化有儒释道三教,然仍以儒学为主轴。这是因为儒学平易合理,朝野都能接受,足以“内裕民生,外服四夷”。汉代初年,高祖刘邦接受陆贾、贾谊的建议,不再以马上打天下的策略来治天下,专程到曲阜拜孔子。六、七十年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文化作为朝野的主要思想导向,建构文治政府与伦理型的社会,以礼治为主,凝聚人心,同时积极有为,创造了文治武功,奠定了中国之为中国的基础。

我们党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儒学,有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文革时期,我们把祖宗文明糟蹋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改革开放以后,痛定思痛,反省、检讨我们的失误,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使得国民得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滋养。仔细研究一下十四大以来我们党的主要文献,包括主要领导人的讲话,不难发现,我们党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儒学的亲和力越来越大。

习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些论断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国文化与人的未来发展,其根本、根基、精神命脉,必坐实在本土的文化资源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德文明,是我们文化的本体与主体。

我们有的同志跟不上习总书记的看法,对传统文化充满疑虑。这是因为我们近三代人没有很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被灌输的都是自我矮化与妖魔化了的似是而非的论断。有的同志习惯于“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折衷主义,就是不敢全面肯定传统文化的创造转化在今天的紧迫性及其现实意义。有的同志总是说,那是过去农业文明的产物云云,意即是过时的东西。殊不知,农业文明曾经是人类灿烂辉煌的文明,其中有很多智慧,特别是人与天、地、人、物、我相接相处的智慧,以及一些精神价值,都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可以为工业与后工业社会的人提供滋养。

以中国智慧应对复杂形势的挑战

近年来,习总书记面对国内外极其复杂的形势,处理内政外交棘手问题时,自觉地调动传统文化的资源,得心应手,应付裕余。这和寻章摘句、装点门面的做法截然不同。习总书记是在示范,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更好地谋划、管理、经营今天的各项事业。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西方,学习现代的管理方法,反而可以相反相成。我们面对新的各方面的挑战,更应当拥有的是中国的智慧。

今年两会期间,在听取贵州代表团有关贵阳孔学堂在民间推行人文教化的经验时,习总书记详细了解情况并给予高度肯定,还要求加强对王阳明的研究。今年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到北大看望了国学大家汤一介先生,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又会见青年学生,谆谆告诫他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他如数家珍,一口气说了“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20多条传统命题、格言,这些格言主要来自儒家,即孔孟之道。习总书记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北大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历来凸显的是“民主”“科学”,习总书记今年五四到北大大讲孔孟之道,最深刻的意义在于,纠正了过去批孔、反传统文化的偏激做法,以全面性取代片面性,即我们不仅要德先生与赛先生,还要穆姑娘——“道德”,不仅要讲“权利”,还要讲“责任”,不仅要拥抱西方文化,还要拥抱中国文化,尤其是全面理解、认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文化价值观。以上表明,习总书记很强调传统文化活的精神,其中的做人做事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起作用。因此,他特别重视以德化民,立德树人,把传统文化的精义扎根在城乡基层老百姓的心中,扎根在大中小学生的心中。

西方政治家撤切尔夫人、克林顿夫人等,贬抑中国人与中国文化,说中国人没有、也不能给世界提供价值观。这当然是罔顾历史的。我们应当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积极贡献。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习总书记对外正面地系统地讲传统文化。他在访欧期间,详细阐发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四维八德。他又说:“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面对“国强必霸”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纪念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这就很有说服力。

习总书记六个“讲清楚”的要旨是“返本开新

去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今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又提出了两个“讲清楚”:“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还很不清楚,所以习总书记才强调“要讲清楚”。然而“讲清楚”的前提是“想清楚”,“想清楚”的前提则是要学习,要补课,要平心静气地与古人作心灵的交流与思想的沟通对话,不要自我优越,厚诬古人。我们很多人习惯于躺在祖宗创造的文明之上大骂祖宗,以为祖宗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东西就该受责备。其实古人给了我们过去的辉煌,我们的责任是在这一基础上创造出今天的辉煌。

我认为,习总书记六个“讲清楚”的要旨是:“返本开新”。“返本”是摸清家底,不带有色眼镜,真正弄懂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独创性及其精髓是什么,及其来龙去脉。“返本”不是目的,是为了“开新”,即我们应如何继承、弘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从未中断的文明,是戛戛独造的,有很多珍宝还未被我们现代中国人所认识,我们应虚怀若谷,认真学习。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认识传统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总书记在这里示范性地总结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六点传统文化精髓。把这六方面讲成时代价值,甚有深意。这里蕴含着我们当前的重点,除了认真学习、弄清家底之外,更重要的是“开新”,创造性转化,让这些精华转化为时代的价值。这才是我们的本钱。我们拿什么走上世界与未来?能靠拾人牙慧与余唾吗?只是沿门乞讨的精神弃儿吗?当然不是!我们有自己的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这是今天发展的基础。

习总书记殷切呼唤中国文化的自觉,中国价值观的自觉。没有自觉,就不可能有自信。这需要我们认真消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22/c112851-25517135.html

  (稿件来源:《人民论坛》杂志2014年8月下期   本网编辑:李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