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十二五”环保工作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郧西县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积极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了“十二五 ”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县委、县政府确立旅游立县战略,全面实施“一圈两带”战略部署,将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相关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管、考核和统计体系,先后治理重点污染企业20家,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饮用水水源建设保护力度。建立了五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5121公顷,占国土面积4.3%;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个市级风景名胜区;建成绿色学校19所;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0个,县政府下发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规定,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二是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2014年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总量2142.76吨,比2010年的3446.8吨下降了37.83%;氨氮(NH3-N)排放总量425.5吨,比2010年的474.9吨下降了10.4%;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1884.64吨,比2010年的2765.2吨下降了31.84%,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2850.61吨,比2010年的2966.7吨下降了3.91%;提前一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三是淘汰落后产能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关闭各类污染企业(生产线)25家(条),其中关闭违法采矿企业13家,淘汰有色金属落后产能 1万吨/年,实芯粘土砖8000万块/年,混汞选金矿点5处,并建立了淘汰落后产能长效机制。
四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0个,新增处理能力3.85万吨/日;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已投入运行;其他6个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和10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在建设之中。
五是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该县积极争取中央投入,落实地方配套,引导社会资本,广开资金渠道,全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累计达到10.5亿元,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农村环境整治投资等,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
六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全县2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比“十一五”末增加更加稳定;经过“十二五”期间对水环境的治理,主要河流汉江、金钱河、天河、仙河水质有明显改善,监测结果表明,汉江干流羊尾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天河、金钱河、仙河干流水质总体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比“十一五”期间有大幅度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城关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保持在325天以上,广大乡村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城关地区;城市声环境质量整体较好,监测结果表明,县城环境噪声平均等效(A)声级范围在55—69分贝之间,基本符合功能区划要求,城区噪声功能区达标覆盖率为95%。
七是环境保护执法取得实效。“十二五”期间,该县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3500余人次,现场检查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600余家,纠正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34起,查处环境违法企业 43家,责令50家企业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限期落实“三同时”制度,处理环境投诉案件500余起。“十二五”期间,全县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八是风险预警能力不断加强,未发生重大环境事件。修改完善并实施了《郧西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消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强化涉危涉重金属企事业单位环境管理,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行为,关闭黄龙山混汞金碾5台。“十二五”期间,该县境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