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和谐邻里关系——武汉部分社区民间文化建设走访见闻
新华网武汉7月2日电题:弘扬传统文化 和谐邻里关系——武汉部分社区民间文化建设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李劲峰
临近暑假,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育才社区居委会主任周艳玲正忙着张罗场地,联系老师,准备社区暑期少儿书画托管班开课。她说:“去年暑期有50多个孩子参加,家长反映很好,今年规模可能还会扩大”。
距离育才社区近30公里的汉阳区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正忙着高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的推广与传播,让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都能详细了解包括高龙在内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
一个是建立至今不到6年的新社区,一个是江城闻名的“明星社区”,两位社区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文化建设是社区工作的核心,牵好了这个“牛鼻子”,社区才能做到邻里和睦一家亲。
在育才社区居委会,记者看到张贴有太极拳、合唱团、广场舞班、少儿书画班等文艺文化活动排班表,各类培训交流基本上每周都有一场活动。“微心愿”活动区内,张贴着不少小朋友填写的“我想要辆自行车”“想要一个伙伴陪我玩”等心愿贴,与这些并排的,还有社区党员帮助“圆梦”的笑脸照。
“居民之间不认识,难以交流等情况在新建小区表现尤为明显。”周艳玲说,2009年才设立的育才社区,分11个小区,共有居民8000多人,流动租户多。若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社区内部容易一盘散沙。组织文化交流培训、党员实现“微心愿”等活动,让社区内的文化活动、爱心互助能够充分流动起来。
从一个贫困渔村改造而成的社区,江欣苑社区居民多属原渔业村村民。如何让“洗脚上楼”的渔民继续保持相互往来,又找到居民增收渠道,成为社区工作的最大难题。
胡明荣说:“我们找准自己拿手的传统舞龙艺术——高龙,将这项以往逢年过节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做成社区文化名片。”
高龙艺术起源于唐代,与一般舞龙艺术相比,特点在于有一个高龙头、10多节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这一艺术需要舞龙协调配合,通过叩、扫、举、抖、顶、托等舞技表情达意。
从组织高龙礼仪队,到台湾澳门参演,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建设高龙城,目前江欣苑社区已组建10多支高龙舞龙队,传承人达300多人。
除高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外,江欣苑社区还主动邀请50多项荆楚非遗传承人入驻,将社区高龙城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吸引大量游客来参观,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胡明荣说,现在一块黄梅挑花作品能卖七、八百元,引来社区600多名居民主动学习各类非遗技艺,“如今窝在家里看电视、打麻将的明显少了”。
“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既是居民交流互动的‘敲门砖’,也是促进邻里和谐的‘牛鼻子’。”胡明荣说,社区的本质是为居民服务,资源有限但工作繁杂。从社区群众所缺、所需入手,搭建好各类社区文化服务平台,才能让社区服务真正惠及每个居民。(完)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