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首推民生规划 建16个一站式“邻里中心”
长江日报讯(记者李婷 通讯员祝丽芳)今年起,江岸区将在全市率先开建劳动、四唯、台北、金桥、谌家矶、幸福苑、科技园、后湖、二七、百步亭、新村、绿地、西马、花桥、永清、一元等16个“邻里中心”,建成后,居民健身、买菜、购物在中心就能“一道汤”搞定。
据江岸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邻里中心”分布依据功能和区域需要,以及土地资源条件,将菜场、医疗、养老、文娱等各类基础设施和服务集中起来,市民在中心内便能解决基本生活需求。
这是江岸区日前编制完成的民生专项规划(2014-2020)草案中的一项内容。这个规划也是全市首个针对民生问题的综合规划草案。
规划涉及区域内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环卫、菜市场、社区等七个领域,通过邻里中心工程、医养融合工程、社区服务工程、教育均衡工程、市场便民工程、文体休闲工程、环境卫生工程等7项民生改善工程,使江岸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由430个增加至960多个,新增530余个,以提升全区居民生活质量。
邻里中心分为大、中、小三个配置标准。小型邻里中心为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中型邻里中心建设规模达10000平方米-20000平方米。大型邻里中心结合建设规模达2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至2020年,江岸区将建成16个高标准、一站式邻里服务中心,每个可服务5万-10万人口规模。
据了解,近年来,武汉市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各项民生规划已编制或正在编制中,这些规划为全市民生设施规划布局奠定了基础。但总体而言,这些市级规划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市区级公共设施,主要解决的是大设施,大用地,大问题。
江岸此次推出的民生专项规划,则主要包括七大类的基层设施,面对的是小设施、微空间、碎问题。
江岸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江岸区在全市率先提出统筹民生发展规划,细化了民生建设相关规划指标,将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纳入规划法定图则,可确保各项公共服务项目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