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江·那人》湖北元素亲近贴心

12.10.2015  13:18

  兄弟情、爱情、亲情……昨晚,珞珈山剧院上演了一部催泪大戏《那江·那人》,这部由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打造的原创汉派话剧,时间跨越三四十年,故事跌宕起伏,高潮不断,充满真情实感,令现场观众为之动容。《那江·那人》讲述生活在长江边的5个青年男女跨越几十年的悲欢离合。剧中楚楚和江波是一对打算结婚的恋人,因江波为救一名落水孩子溺水身亡,楚楚带着孩子改嫁给江波的好哥们汉桥,若年干后,楚楚偶然发现汉桥在江波被浪卷走时竟“见死不救”。面对妻子的责问、孩子的失望和其他哥们的斥责,及自己良心的谴责,汉桥选择离家出走。20多年后,大家终于找到头发已斑白的汉桥,得知汉桥守在江边挽救了60多条生命,他们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这部追求真善美的话剧,深深打动着现场观众。记者看到,不少观众起劲地拍着巴掌,还有不少观众抹起眼泪。     

  90后大学生樊泽华表示,看了这部戏,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清纯的青春、真挚的兄弟情义,让我们很感动”。观众张德安老人看着看着,忍不住流泪,剧中很多情景勾起他对老武汉的记忆,他说,“平时看到报道救人的事迹蛮多,为了救人而牺牲,真的让我很心痛。”     

  观众叶伟强则称,故事处理得真实可信,剧情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不时让人眼前一亮。演员虽然年轻,但表演入戏,牵动人心,细节处理到位,如纸风车贯穿全剧。     

  从事戏曲艺术研究的李小姐7号晚看过该剧,昨晚特意赶来又看了一遍。她称,这个戏地域特色浓郁,竹床阵、扁担舞及湖北小曲、湖北大鼓等湖北元素用得恰如其分。剧情跨越三四十年,演员作为在校学生,表演虽可能不及专业演员到位,但整体青春靓丽,也能让年轻观众思考。     

  在学校教音乐的郑晓吟教授看完后意犹未尽,她说,这部戏取材于凡人小事,事情虽不大,但很感人。以前总觉得话剧是小众艺术,但看到当晚剧院座无虚席,观众反应非常热烈,更加意识到真正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文艺,才是百姓最需要的。     

  在某刊物做编辑的吴红,是被上大学的孩子推荐来看这部戏的。她称,该剧虽是由在校学生来演,但其思想和艺术的纯正,所表达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及温暖人心的力量,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话剧《恽代英》桂子山上感动师生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昨晚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厅,铿锵有力的先烈诗句久久回荡。一群“80后”、“90后”非职业演员,上演了感人至深的话剧《恽代英》。     

  话剧系该校为纪念杰出校友恽代英诞辰120年排演。作家段晴根据央视文献片《永远的恽代英》脚本和大量研究史料,撰写了剧本。话剧分为“一个神秘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可爱的人”三幕,生动再现了这位革命先驱生命的最后时光:恽代英在上海老怡和纱厂联系工友时,意外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化名“王作霖”,与狱友和孩子结下深厚友谊,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少人包括国民党军官认出了他,但均被他的人格魅力感染,对其身份守口如瓶。中共领导人得知恽代英被捕后,展开营救。谁知在他即将出狱的前夕,由于叛徒出卖,真实身份暴露,他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年仅36岁。“我的年龄与当年的恽代英先辈相仿。第一次读剧本时,我就被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他还在这个校园里学习和工作过,让我的内心很有亲近感和共鸣。”担任话剧总导演的青年教师兰天文介绍,整个演出团队都非常年轻,敢于接受挑战,力求精心呈现,希望用恽代英的光辉事迹感染更多年轻人。   

  剧中恽代英的扮演者是该校2013届毕业生、湖北之声主持人叶建恩,其他演员都是在校学生。叶建恩感慨地说:“中国青年当如恽代英。要像他一样,做一个纯粹的人。”     

  话剧情节跌宕起伏,先烈的崇高精神深深打动了师生们。演员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

  镜头直击     

  原创歌舞剧《茶山七仙女

  用土家风情讲述茶乡故事

  8日,第二届湖北艺术节基层展演剧目之一——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歌舞剧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舞剧《茶山七仙女》,在该县后河进行了惠民演出。     

  演出在一场感人至深的送别中拉开序幕,女主角“茶花”穿着土家族服饰、踏着婉转悠扬的音乐俏丽出场……该剧讲述了1935年秋,贺龙元帅率领的红三军奉命离开湘鄂边根据地,给送别的乡亲翠姑的女儿取名“茶花”,20年后,“茶花”成了茶乡采茶能手,与另外六位姑娘一起苦练采茶技术,受到毛主席亲笔信的鼓励。此后,在人民大会堂,贺龙与翠姑母女又一次相逢,并将“茶山七仙女”的题匾送给了她们。

  据了解,该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水浕司村谢承珍等7名采茶能手组成“七仙女采茶能手小组”,在劳动竞赛中创下个人日采鲜叶全国纪录,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贺龙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整部剧以此为原型,展现了土家茶乡儿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

  整台歌舞剧民族风情浓郁,融入了板凳龙、傩面舞、祭茶等土家茶乡元素,50多名舞蹈演员都来自该县土家族歌舞剧团。

  编导访谈

  不讲武汉话的原创汉派话剧——访《那江·那人》导演李铁

  昨晚,原创汉派话剧《那江·那人》,作为第二届湖北艺术节优秀剧目在武昌珞珈山剧院展演。细心的观众发现,这部由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携手本土优秀主创团队打造的原创汉派话剧,除个别点睛之笔外,演员们并不讲武汉话。这是出于何种考虑?记者采访了该剧导演李铁。“这要从汉派喜剧的发展变迁说起”,李铁是我省重点编导、国家一级演员,担任多部汉派喜剧的导演。李铁称,2003年起,以话剧、小品为基础表演,以武汉方言为基础语言,融入楚剧、汉剧、湖北地方曲艺元素的汉派方言喜剧横空出世,受到观众追捧。他本人创作的处女作话剧《搭白算数》,就创下“一部剧一年演出过百场”的纪录。

  几年过去了,观众需求悄然发生变化,不少观众对一味玩方言喜感的东西越来越不满足,更希望看到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故事。一些业界人士甚至认为,汉派方言喜剧北过不了黄河,南过不了珠江,与其市井思维和方言俚语的局限有关。“这些年,我也在思索,如何让汉派话剧走得更远?”李铁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个方面,但绝不是全部,汉味文化更应包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性格特征、生存状态。鉴于此,李铁团队打造的最新力作《那江·那人》,淡化方言俚语,尝试情感正剧,通过讲述5个懵懂少男少女在成长历程中发生的恩恩怨怨,以武汉这座城市几十年的变迁为背景,围绕“忠诚与背叛,救赎与宽容”,着力表现武汉人的性格品质、处事方法、思维习惯等汉味文化的内核。“希望这部戏经后期不断打磨,能走出武汉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