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湖北道路运输与物流凸显民生服务圆满收官
服务民生体现新作为
道路运输与物流行业以便民、利民、惠民为根本出发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一是农民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强力推进了村村通客车工程。全省农村客车达2.4余万台,25989个行政村100%实现通客车,老百姓交口称赞“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村村通客车”成为了交通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二是城镇居民出行更加舒畅。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全省现有公交企业117家,公交车辆近2.1万辆,公交营运线网2万余公里,年客运量达36亿人次。全省95%的县城开通了公交,空调车比率接近70%,公交分担率、站点覆盖率稳步提高,候车乘车环境明显改善。武汉市开通微循环60余条,实施了公交限时免费换乘,构筑了轨道交通、主干道、支线、微循环四级城市客运服务体系。宜昌市在全省率先开通了BRT快速公交,提高了出行效率。
三是农村货物运输更加高效。共争取部省农村物流发展补助资金达1.09亿元,建成县级物流园区(中心)15个,新改建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352个。农村物流发展试点示范扎实开展,各地探索出客货联盟、交邮共建、交商合作、交农携手、合作共赢、拓展服务的新模式,逐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据统计,湖北道路运输与物流行业日发送旅客近1600万人,日运输货物270万吨。
转型升级迈入新台阶
道路运输与物流行业以提高运输效率为目标,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抓手,通过市场主导和政策引导的方式,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是经营方式向集约化转变。实力强、信誉好、管理规范的道路客运企业采取收购、参股、并购等方式,不断提高公车公营比率,逐步实现区域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省客、宜昌交运、黄冈东方等通过对城市周边客运班线进行城际公交化改造,实现了区域化经营。新增出租汽车全部实行公车公营,出租汽车公车公营比例超过65%,襄阳、十堰等地出租汽车实行“公司化经营、员工制管理”,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二是发展趋势向融合化转变。鄂中、鄂东、鄂西长途客运接驳运输联盟相继成立,试点线路达45条。物流企业采取“交邮共建”、“双业联动”的方式,主动与邮政、供销以及商贸、制造业等行业融合发展。甩挂运输联盟、大道快运联盟抱团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华中16家道路客运公司组建联盟以客运网络为依托开展小件快运,拓展客运新业务。
三是运输服务向多元化转变。开发培育了旅游直通车、对接机场和高铁的直通车、城际约租车等道路运输服务新产品,积极提供高档次、个性化供给。天河机场开通省内黄石、荆州、孝感、随州、鄂州等市异地城市候机楼,有效提高旅客换乘的可达性。宜昌至神农架、武汉至大别山等旅游景区包车运输和武汉城市圈城际约租客运得到快速发展。
四是车辆装备向低碳化转变。黄标车速度加快淘汰,共淘汰近3万余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省共有天然气出租车36903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9438台,分别占总数的90.3%、48.28%,获得国家和省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5871万元,车辆装备更加绿色低碳。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和绿色交通推广基地企业达到17家。
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运管物流系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以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乘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荆州、神农架林区以及荆州市所属公安、洪湖等部分县市建立了运管、客管、出租、物流合一的大运管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武汉、宜昌等市整合交通、发改等单位职能,建立了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为主的物流综合协调管理体制。
二是管理机制改革取得成效。深化了驾培和维修检测行业管理改革,打破驾培和维修检测市场行政壁垒,全面推进职责归位。推进了简政放权,把二级及以下客运站的工可和初设审批权、物流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权、经营性道路旅客运输驾驶员等四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考核员认定下放给市州,将教练员资格考试委托给有条件的市州。
三是管理方式改革取得成效。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建立了联网联网系统,加强了对重点营运车辆的管理。 “两客一危”车辆入网数25212辆,上线车辆23037辆,入网率达到97.04%,上线率91.37%。开发应用了“湖北省包车客运标志牌管理系统”、“湖北省机维修企业管理服务系统”,提高监管效率,方便了服务对象。率先统一了旅游客车标识,使用了旅游客车专段号牌,有效规范了旅游客运经营行为。
服务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呈现新进展
道路运输充分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的基础和纽带作用,主动对接和服务一体化建设。
一是主动衔接,推动规划布局一体化。以武汉、宜昌、襄阳、荆州等省内主要大中城市为重点,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提前做好规划衔接、资金投入、建设用地、产业布局等方面工作,推进客货运枢纽规划与铁路、港口、航空等布局一并加以统筹考虑。
二是加强对接,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注重道路运输枢纽与交通通道的衔接,遵循零换乘、无缝衔接原则,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集多种运输方式与一体的杨春湖综合客运换乘中心、宜昌汽车客运站东站相继开通。与火车站无缝对接的荆州、恩施、黄石等地综合客运枢纽和襄阳客运中心站等重点工程开工或建成。天门、仙桃、潜江、汉川、枝江等地与汉宜铁路配套建设的客运站、公交换乘站、出租车停靠场地同时投入使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
三是服务兜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推广“车头向下、村口始发、通村达户”的农村客运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县市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的城乡客运网络。鄂州、老河口等地形成了城市公交与短途客运公交化融合共赢的局面,黄陂区实现城际公交与城乡公交网的无缝对接,“城乡一体化”和“同城化”趋势成为常态。
四是互联互通,促进运输服务信息一体化。114家客运站已实行联网售票,系统访问量达176万人次,网站购票3269人次,网站交易资金20余万元。武汉城市圈“公交一卡通”发行量突破1800万张,功能拓展到公共交通、超市药店、供电供水、泊车、图书馆及机场高速等15个领域。
依法治理营造新环境
运管物流机构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营造了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一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运政执法人员三年轮训工作,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定期轮训制度。深入开展“三基三化”建设,全面推进运政执法形象“四个统一”。
二是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对市县两级运管机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市级保留8项、县级保留7项,做好了部、省行政审批项目承接工作,全面落实“先照后证”改革措施,调整规范审批流程。提出了规范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行为的五项措施,制定运政执法公示和执法规范,推进“廉政阳光执法”。同时,有效畅通投诉渠道,规范信访行为,实现服务监督、业务投诉、信息咨询、意见受理等服务“一号通”。
三是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坚持以安全和问题为导向,在班线客运、旅游客运、危险品运输、客运站、出租汽车、驾培、维修等领域开展了严打严治、“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全省执法力量开展了交叉稽查、联合稽查、网上稽查,有力打击了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有效维护了道路运输市场的良好秩序。
安全监管步入新常态
“十二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中向好。
一是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健全。各级运管部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从无到有、从兼职到专职、从一人到多人,不断发展壮大。开展了新安全生产法培训和全省“两客一危”及客运站负责人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等各种活动,提高了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二是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健全。建立健全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切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逐级签订了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并每年进行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三是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健全。深入开展了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活动,对一些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和整改销号,建立健全了安全隐患约谈和通报制度。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活动,落实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联合交警、安监、旅游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执法和安全督查,建立了联合执法督查机制。
此外,服务品牌和先进典型带动行业新发展。宜昌交运集团、十堰顺强等企业成为道路运输行业的品牌,武汉公交驾驶员张兵成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