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前置:两门“导引课”助新生启航

01.08.2018  15:22

通讯员:黄舒

江西赣州考生吴潜之被文学院录取,7月26日,她接到学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和《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本教材,收获了双重的欣喜和激动:珞珈梦终于实现;大学生活以经典悦读的方式提前开始。

吴潜之是2018级众多新生中的一名,与她一样,七千余名本科新生将陆续收到学校赠送的两门通识教育必修课的教材,提前进入本科学习阶段。我校通识教育实现了前置。

2018年9月,学校将面向全校本科新生开设两门基础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这是建校120多年来首次开设全校共同的通识教育必修课。两大《导引》课程精选中外古今22部伟大著作的经典内容,集全校优秀师资力量组建教学团队,围绕“何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展开课程教学。

2018级新生品尝的第一道精神大餐就是两大《导引》,这对于他们的博雅弘毅、成人成才意义重大。”今年年初,在武汉大学基础通识课程高级讲习班开班仪式上,副校长周叶中如是说。

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转折期,用哲学家的话说,大一新生必须回答三大终极追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因此,两大《导引》首先是对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导引。其次,是对大学生“心灵提升”的导引。大一新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和家乡,来到陌生的校园,如何与他人、环境和自己相处?如何认知人的天性、理性和悟性?如何养成人的博雅、美感和自由?这些问题专业教育并不能回答,因此需要通识教育,需要两大《导引》。最后,是对“经典悦读”的导引。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学生,对中外经典的接触大多仅限于教科书。何为经典?为何要读经典?如何阅读经典?阅读经典的意义及乐趣何在?……两大《导引》不仅能提供深邃厚重的理论阐释,而且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近两年,学校重构通识课程体系,划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四大模块,设置基础通识课程、核心通识课程、一般通识课程三个层次,分批次逐步建成2门基础通识课程、60门核心通识课程和600门一般通识课程。其中,两大《导引》旨在对大一新生进行启蒙性质的通识教育,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博雅品味,养成学生君子人格,并为后面三年的核心及一般通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设计目标均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一个共通的主旨:如何成“”。

两大《导引》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并重,“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主体,而“小班研讨”以学生为主体。该教学模式摒弃大学专业教育多数以“”为主的情况,将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提升到与“教师主体”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交互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经典,却有着丰富的博雅内涵,对于我们大学生成人成才有重要的意义。”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本科生李艺佳选修一般通识课《文心雕龙导读》,在参加了“文心与博雅”的专题研讨之后,深有感触地说。

为确保“小班研讨”顺利开展,学校还颁布了在校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的相关规定,鼓励硕、博士研究生投入两大《导引》的助教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入课程团队参与“小班研讨”引导工作。目前,两大《导引》课程团队教师总数达百余人,课程研究生助教两百余人,课程教学团队中不乏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51人才计划”各个层次的专家、多次获得教学成果奖、业绩奖或竞赛奖的中青年教师。

据悉,我校极其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强通识教育。为了培育学校的通识教育文化,先后开展“通识教育研讨班”“通识教育大讲堂”“博雅沙龙”等活动,邀请到多位学术造诣深厚、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人士来校做报告,活动效果好辐射面广,其中两次通识教育研讨班,参与教师多达千余人。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