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史志档案局利用馆藏史志档案资源 打造三张地方特色名片

28.04.2015  20:53



通城县史志档案局是该县党史、方志、档案三合一单位,承担着党史、方志资料征集编研和档案管理开发利用职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县二次编修《通城县志》、一次编写《中共通城简史》,形成上千卷党史、方志档案。近年来,他们从大量案卷史料中,选择有地方特色和自影响力的历史文化事件,或亲自或协助有关部门展开深度发掘研究,打造推出三张地方特色名片,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肯定。

一是打造 首个红色县级政权县 ,该县在上世纪80年代党史调查时从罗荣桓的回忆资料中,发现元帅曾组织参与通城“八二0”秋收暴动这一线索,随后他们深挖细找,多方求证、编写了《通城点燃秋暴烽火》一书,不仅查实通城秋暴比湘赣秋收暴动早近20天,还发掘到暴动成功后次日建立中共领导下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中国档案报》专文发表了这一信息。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到通城实地考察后欣然题写“通城点燃秋暴烽火”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随后该局配合县老促会,向省委、省政府申报该县苏区县,协助本县省政协委员黎锦林向省政协提交0142 号《对通城比照中部六省实施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提案。该议案经省发改委省党史办调研后,获得省委、省政府批复落实。

二是推出“ 通城县龙窖山瑶族风情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奖”。 21世纪初,该局整理旧志,在同治通城县志中发现元代本县药姑山(龙窖山)有瑶民居住史料,在通过初步调查,掌握一手资料后,将这一信息通报县文化局。文化局、文联对这一信息十分重视,联合方志、档案部门,组织各协会、文化考古部门及地方志工作人员、地方史学爱好者展开实物搜证、遗迹摄影等活动,并多方邀请专家学者考察论证。考察中发现大量瑶民文化元素。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大量精力、财力,修复保护瑶民文化遗址遗迹。根据瑶族民间文化遗存,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拍打舞》,在全国、全省的多次汇演中先后获得金奖、银奖,成为该县文化最具特色的文艺保留节目。民间成立了“通城县瑶学会”。经“中国瑶学会”专家论证,龙窖山即瑶民记忆中的家园—千家峒。2014年底经省民委组伿专家评审,通城县龙窖山瑶族风情获批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奖。

三是推出 通城是“八百壮士”主要故乡 。1979年,该县政府组织编修新中国后首届《通城县志》,编修人员搜集资料时,从县档案馆的档案中发现了民国通城县参议会在1947年编的《通城县抗战史料》,其中有一份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49人名单,通城有“八百壮士” 史实因修志从馆藏档案中被挖掘出来。后经两届修志调查、学者研究、民间寻访三次发掘,历时三十余年,因多方原因,发掘、宣传、影响力均存缺失。2013年10月16日,原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联主席、国家一级编剧沈虹光,来通城调研淞沪抗战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通城籍八百壮士的情况,表示:将好好挖掘、宣传八百壮士英雄壮举和传奇人生,让更多的人了解八百壮士,了解通城。2014年4月,湖北文史馆刊物《馆员建言》发表沈虹光女士撰写的《壮士无言》长篇纪实报吿文学。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通城县委书记姜卫东阅后十分重视,均作出重要批示。该局获知这一信息,敏锐洞察到这是再次推动通城“八百壮士”深度发掘的难得机遇。当即向县委、政府呈报关于深度发掘宣传“八百壮士”建议方案”。 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重视。县四大家联席会议专题予以讨论,书记、县长就此事作了三次以上批示,7月23日县委副书记彭光平主持工作启动会议,县办以(2014)6号专题纪要发文,一是成立县八百壮士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与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彭光平任组长,,史志档案局、文体新局、广电局、民政局、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确定征集资料、编纂书籍、修建碑亭、制作路牌、拍摄专题纪录片、纪念活动等主要任务,并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三是明确经费来源,经费主要由成员単位资助、动员企业和个人捐助。四是明确工作要求,要求参与单位和个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通城人民负责的态度,按时按要求完成好各项工作。

调查开始史志档案局局抽调精兵强将,去北京、赴上海、进四川、深入全县各乡镇,寻访壮士后人、拜访专家学者,查找历史档案。梳理整理一份320人的壮士名单,査实本籍壮士87人,发现一批文物和通城八百壮士的原始身份证件、遗照及相关材料。撰写了《通城与八百壮士》电视专题片脚本,由政府筹资与湖北电视台联合制作,并在湖北台播放。编纂《平民国魂— 通城与八百壮士》一书,计划八月中旬与读者见面。与上海闸北区合作,拟在上海四行纪念馆辟专栏展示通城“八百壮士”史实。并在杭瑞、武深高速通城段制作:瑶族先祖圣地,八百壮士故乡,首个红色政权县大型文化公益广告栏。让东西南北过客停下脚步注足通城。

过去的工作实践,使通城史志档案工作者深深体会到,史志档案工作只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就一定有所作为和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