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最大规模”当有边界
张枫逸
近日,某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7月初将在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景区举办“中国规模最大的挖螺大赛”,并申报了上海基尼斯纪录。该消息曝光后引发环保组织和部分公众的质疑。记者16日从活动主办方处获悉,他们“顺应民意”,决定停办“挖螺大赛”,将安排其他民俗活动代替。(5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成千上万人同时在海滩轮番踩踏,势必对生物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加之绝大多数市民没有赶海经验,不知道哪些能采哪些不能采,轰轰烈烈的全民地毯式挖掘,很可能误伤别的底栖生物尤其是一些重点保护动物,进而影响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挖螺大赛的弊端很明显,活动主办方却视若不见。
创造世界纪录的精神实质是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但近年来,国内一些人似乎更热衷于利用人海战术创造规模性“奇迹”,从最大的饺子、最大的粽子,到万人吃火锅、万人同洗脚,种种纪录让人应接不暇。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我们单凭人多力量大,制造再多的“最大规模××”都不在话下。只是,类似最大份炒饭、最大规模挖螺,不仅本身意义不大,缺乏创意,还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挑战纪录,不能拍脑袋决策,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必须充分尊重伦理共识和价值规范,有边界意识和敬畏之心。比如,不产生浪费和不破坏生态。很多时候,类似挑战比赛只不过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平台。为了人类的一时欢愉,却给生态环境造成损害,这种建立在其他生物眼泪的纪录,不要也罢。闻过则改固然可贵,但更应在内心确立敬畏的边界,主动摒弃有悖伦理、不合时宜的挑战行为。
“规模最大的挖螺比赛”已经通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初审并立项。其发给主办方的通知书,满纸就是一个意思,付费。这不免让人质疑,基尼斯是不是“只认钱”?认证机构的规则意识,直接影响社会组织的商业行为,“有奶便是娘”无疑会对无底线的纪录挑战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认证机构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