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返乡村官带领村民建设现代化新农村
新华网湖北频道7月29日电(余立鹏 江琨 李威)仲夏时节,雨后初晴。走进蕲春县赤东镇童新村,只见平整后的土地上,满眼的桂花树、山楂树株株吐出新翠,几台挖掘机正在岗地上紧张劳作。
“按照合同约定,这块地年底至少能分红一千元!”没想到撂荒多年的岗地还能流转出去,童新村村民童树田指着自家流转出去的两亩三分地高兴地说。
地处蕲春南部丘陵地带的童新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岗地、坡地多,可耕种的水田少,由于极度缺水,稍遇干旱年份,农田便会颗粒无收。种田无出路,全村1700多人常年有1000多人在外打工,村里土地多年出现大面积抛荒。
一组数据显示:去年至今,童新村平整土地2000亩,引进外乡老板、种植大户7人,新增现代化农场3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余人,人均增收393元。
赤东镇人大副主席朱幼能介绍说:“不到一年时间,童新村就从全镇垫底的位置跃升至前十名,完全得益于这批‘打工归来’的村官。”
自筹27万元上任 用企业理念经营村庄
2012年底,面临村级债务累累、集体经济名存实亡的局面,在广东当建筑老板的韩进国应邀回村接任村长一职,他连同其他四位打工返乡的村官共同筹集27万元资金走马上任,头一件事就是支付了村里多年的历史遗留欠款。
乡村要发展,规划需先行。去年上半年,韩进国再次个人垫付7万元,到武汉建筑设计院为全村发展制定规划,按种植区、生产区、生活区等系统划分,形成详细的发展战略。
在外闯荡多年,韩进国坚定认为,童新村之所以多年受困,核心是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路径。土地是村级发展最大的资本,必须用资本运营的方式来经营土地。他把土地流转作为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转包、出租、互换、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等主体合理流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按照韩进国的构想,首先是建立村民集中聚居点,解决水电路等问题;二是用退出来的土地建现代化农庄,发展木本植物,以养生旅游产业为主;三是建农村蔬菜基地,发动群众种菜,集中回收;四是建立蔬菜加工厂,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换购的三层大楼房,市场价至少35万,现在只需要支付11万元,真是赚到了!”第一批还建户朱求明说。童新村对砖木结构的房屋每户赔偿20万左右,对村民还建的三层楼房,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真正让利于民,水电路及办证费用全部由村级承担。“让利的部份,一方面从退出来的土地流转费用中支出,一方面是政府集中土地的补贴款。”韩进国妥善经营着土地,大胆为村民谋福利。
看到满山的荒坡变成果园、药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气派三层徽式住宅楼,全村百姓竖起大拇指,“幸亏韩村长大胆创新,推进全村土地流转,真个是流出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