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驶向何方——襄阳高新区观察
这里是一个建在车轮上的高新区。
天籁轿车、东风轻卡、东风旅行车、特种车,东风康明斯柴油发动机,东风标致、雪铁龙发动机,4000多种零部件。
马达轰鸣,车来车往,它就是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当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落在襄阳,襄阳高新区如何作为?
汽车换“芯”,方能动力更劲
襄阳高新区因车而兴,汽车产值占比最高达九成,去年降至50.7%。汽车产业,是撼不动的第一支柱产业。
有了汽车这坚实的一块,襄阳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去年达2078亿元,首次跻身全国高新区2000亿元俱乐部,在省内仅次于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但放眼全国高新区,我们的经济规模仅居中游偏上,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襄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德璋思路明晰,继续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是高新区首选。
但汽车往哪个方向开呢?“从长远看,人们出行将更多地选择越来越便捷的公共交通,中低档乘用车市场到一定阶段自然萎缩。靠天籁、楼兰等中档乘用车,还能跑多远,难以预测;从资源与环保角度看,新能源汽车逐步取代汽柴油汽车,是公认方向。”高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陶天典说,“放眼未来,传统汽车须往高端走,新能源汽车加快往前走。”
4月15日,新任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打越晋来到襄阳,实地考察一番后表示,愿与襄阳深化合作,加快推进新项目建设。
他所指的新项目,是今年将在襄阳投产的英菲尼迪高端乘用车。届时,东风日产襄阳工厂将与日本枥木、美国士麦那、英国桑德兰一起,形成全球四大生产中心。
这也是自东风汽车公司上世纪80年代落户襄阳后,襄阳汽车产业的再一次跨越,东风日产产能由此从13万辆增至25万辆。
围绕这一次跨越,襄阳投入32亿元配套基础设施,建成10平方公里的英菲尼迪零部件产业园和东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东普雷、伟巴斯特、美国李尔、伟世通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29家知名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齐聚襄阳,总投资逾百亿元。
抢占新能源车制高点,襄阳早有行动。东风旅行车公司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客车“东风天翼”已发展到第三代,一次充电最高连续行驶230公里。目前,襄阳高新区聚集6家纯电动整车企业,50家核心配套企业,200多家关联企业。
自2010年首批10辆纯电动公交车上路以来,襄阳87辆纯电动公交车累计安全运行总里程达500万公里,最早投入运行的单车里程突破10万公里。单车每公里耗电0.82度(千瓦时),不到1块钱,居国内领先水平,完全具备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枝独秀,不如春色满园
喜也汽车,忧也汽车。
去年,襄阳市整车产量25.18万辆,同比下降1.35%,整车产值同比下降4.09%。
然而,零部件产值增长迅猛,产值达1092亿元,同比增长22.03%。
一般而言,零部件产业滞后于整车。一升一降,意味着整车下滑的滞后效应即将显现,零部件高增长面临下滑风险,这为转型中的襄阳高新拉响了警报。“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必须多点支撑、多极发展。”李德璋说。
新增长点在哪里?李德璋认为,与汽车有关联度,在高新区也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如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正是突破的方向。
在中日龙机电技术开发公司,机械臂银光闪闪,准确无误地装卸电子器件。一台机械臂的效率,相当于6名工人。“产业有支撑,资源有优势。”去年12月,年逾七旬的刘嘉麒院士带着团队进驻高新区,转化其玄武岩熔化加工制作绝缘耐磨新材料的成果。刘院士的技术,可以制造航天服。他所说的支撑,是以追日新能源、回天胶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集群,去年产值突破百亿元。
2013年,襄阳高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5.7亿元,同比增长了77.6%。
转型过程充满着艰辛。4月中旬,在湖北京远新能源科技公司,一头白发、77岁的总经理杨开敏看着3万多块落下灰尘的新能源电池,一声叹息。那可是国内领先的磷酸亚铁锂动力电池,但目前的市场受制于政策,建厂3年,亏损四五千万元。“我依然看好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人称拼命老太的杨开敏锐气不减。
话音未落,喜讯传来。5月10日,襄阳市政府常务会决定,放开低速电动汽车市场,允许低速电动汽车销售上牌。杨老太的新能源企业,即将迎来爆炸式的市场增长空间。
要高要新,唯有改革创新
襄阳市提出,未来5年,高新区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2500亿元的产值。
现在是多少呢?360亿元。“高新区不高不新,关键是缺乏创新要素。”襄阳市科协主席罗毓然说,放眼鄂西北,没有一所211大学和985大学,自主创新和吸纳人才能力先天不足。
但这里素有求贤若渴的传统,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得以三分天下,今天梧桐成荫还待凤来栖。
——面向全国“引智”。每年设立2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2亿元股权投资引导基金、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吸引省内外科技成果来襄阳落地转化。
——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1名院士专家团队已与高新区签订入驻合同书,对每个工作站给予50万元的运行经费资助,连续5年给予租金补贴。院士专家成果转化后,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连续5年全额奖给院士专家本人。
——鼓励全民创业。本科生来襄阳就业创业,每月补贴700元,硕士每年补助2.4万元,博士每年补助3.6万元。市级财政拿出20多亿元,用于补贴建立孵化园区、创业基地。襄阳市工商局局长郭毅介绍,去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近12万个,剧增77.6%。
——环绕高新区,重塑交通优势。向东,车程仅10分钟的襄阳机场6月起改扩建,客流量将提升15倍,并具备开通国际航线能力。向南,毗邻的襄阳铁路货运站开通了无水港码头,鄂西北的集装箱经由铁路可直抵宁波港出口海外,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西武高铁、渝新欧、汉新欧等国家物流大通道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将大大增强襄阳高新区的地理交通区位优势。
——给人才营造一个时尚、高雅的家。外形酷似法国世博馆的复星天贸城,投资逾60亿元打造集商贸、购物、娱乐、居住于一体的潮流地。诸葛亮广场、车城湖等四大商圈蓬勃兴起。连山湖国际新城、麦德龙襄阳商场、红星美凯龙等项目接踵而至,邓城遗址公园、楚源城等文化休闲项目也在论证中。“既要勇挑重担,又要轻装上阵”,襄阳市委、市政府认为,高新区面临着产城融合、发展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等重任,同时还必须尽力保持扁平化、高效率的运作机制,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襄阳高新区规划,2020年GDP达到3000亿元,营业总收入突破10000亿元,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成为鄂西北现代化、国际化的科技时尚新城。(胡汉昌 刘长松 周芳 邓洪涛 夏永辉 廖志慧 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