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访穷亲
雪后初晴,气温骤降。
昨日中午,踩着厚厚的积雪“咯吱”作响,省交通厅“三万”工作组拎着米和油,走进了洪湖市万全镇黄丝村六组村民汪福彪的家中。
“老汪,过年给你送点东西。好好过个年,开春了咱们一起干。”组长游峰扯着嗓门喊了一句,还未等老汪从卧室走出来,他就放下米和油,直奔下一个贫困户。
七次查访只为精准识别
这里到底有多落后?2014年底,这里才通自来水;2015年11月,这里才通有线电视。
响应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的号召,省交通厅“三万”工作组于去年10月8日进驻黄丝村。一进村,第一要务就是要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该纳入贫困户的,一户也不能少;不该纳入的,一户也不能多。”游峰说。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有的村民主动反应自家如何困难,要求列入贫困户;而有的贫困户则碍于面子,拒绝纳入贫困之列。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直接询问与间接取证相结合,然后再公示,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有一家只有两位老人常住,没有劳动能力,家里边也是家徒四壁,看上去符合贫困条件。但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他们有一个儿子在外地打工,而且还干得不错。”游峰介绍,为了核实其真实的家庭情况,工作组先后七次上门走访,宣讲政策、联络感情,最终两位老人主动说出实情,放弃了“贫困户”的身份。
他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三个月内共走访198户家庭,最终确定34户贫困户,并将对应的家庭情况、年均收入、致贫原因等记录详实。“正式因为前期工作做得细,公示期内没有一户村民扯皮,所有村民都心服口服。”黄丝村支部书记谢靖伸出了大拇指。
对症下药彰显特色脱贫
黄丝村,历史上这里是一片长满黄丝草的荒湖,故而得名,地处万全、沙口、汊河三镇交界地带。
地势低洼、面积小、人口少,国家多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难以落地,至今人均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70多岁的村民陆安生告诉记者:“我们这是‘三不管’的地方,要塘没塘,要地没地,要产业没产业,要政策没政策。男人能出去打工的全都出去了,女人能嫁出去的全都嫁出去了,就剩下我们这些老人和孩子艰难度日。”
“精准识别只是第一步,要想带动全体脱贫,不能是简单地捐钱捐物,还必须对症下药。让村民们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用产业的方式让他们真正走上小康之路。”游峰说。
以前,进村的三座桥梁全是危桥,由于交通不便,导致水产品运输成本居高不下。那就修桥!1月19日,仅仅耗时3个月,耗资60余万元的黄丝村大桥就建成通车了。
以前,村民饲养鱼虾还是传统工艺,成本高、效果差,“三万”工作组上网查资料,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同时投资百万扶持建立莲藕生产基地、虾蟹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
以前,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往往债台高筑,“三万”工作组主动对接洪湖市委、市政府,建立并完善医疗救助机构。
以前,很多贫困户即便想脱贫,也苦于没有资金支持,又是“三万”工作组联系金融部门,为贫困户申请三年贴息贷款打通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