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班到老板 “北漂”汪黎:梦想从地下室开始

03.12.2014  13:26

  ▲ 汪黎回到母校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 见习记者任勇 摄

  “我不会跟你们说我初到北京时做了多少份兼职,我也不会告诉你们我像所有北漂一样住地下室的经历,我只想告诉你们,别忘了你的梦想,你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她”,说起自己21岁时第一次北上工作的经历,汪黎只是一笔带过。她用了6年去实现她的梦想,目前身家已过百万。11月28日,第39期青桐创业周刊高校行活动走进汪黎的母校——湖北美术学院。27岁的汪黎对台下百余名在校大学生说:“未毕业就失业,这是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在大三大四就要定下你的目标。

  21岁时,正在湖北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读大二的汪黎,看了当时风靡的一部电视剧《奋斗》,她跟家里人说:“我要北漂。”当时学校的部分专业课程和实习刚结束,在家人的齐声反对下,她装上几件衣服,揣上6000元压岁钱,只身北上。

  没有毕业证,没有实习经验,她兼职赚的钱还不够租房,很快,所有的钱都花完了。在换过N个短工后,她总算找到了一个跟专业离得不算太远的工作——在一个装饰工作室当设计助理,月薪1500元,只能勉强支付房租。她做600个广告后期,一个月只能赚800元。

  带她的设计师看这女孩没日没夜在灯下做着重复劳动,有天跟她说:“你这么有灵性,别做这个了,来帮我做配饰。”她发现,还有人连家里摆什么东西也找人设计,大到灯饰,小到一个烟灰缸,“这叫作软装”。2008年时,从北京的设计师口中,她第一次知道了“软装”的概念。

   去大企业当跟班打开视野

  回到武汉继续完成学业,毕业后她想继续做“软装”。可在2009年时,武汉还没有一个公司有“软装设计师”的岗位。

  不顾家里人的一再反对,她拿着在北京攒的一点积蓄,在汉口江汉路上开了一家服装店,“为了去最潮的地方拓展时尚视野,并保证服装的品位,在许多老板还在贩地摊货时,每个月我坚持去香港进货,一开始也干得不亦乐乎”,几个月后,她问自己:“这样能干多久?这是不是当年看《奋斗》时自己设想的事业?

  她抽身而出,雇了店员开店,自己去了一家武汉较出名的装修公司应聘,成为当批被录取的唯一一个女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感觉公司并未兑现当初录用时承诺的对她职业规划的培养,她又折腾了一把。

  “我直接找到公司的首席设计师告诉他,我不要工资,就想跟着你做绘图员”,汪黎说,自己的盘算是,不能浪费在这种行业顶级公司里求学的机会,反正自己有服装店的利润能解决温饱。

  “首席接的单全都是私家别墅,以前我知道有钱人会拿100万买房100万装修,但当我看到有人花100万买房用300万装修时,我真是大开眼界”,汪黎介绍,这段为期半年的“跟班”经历,让她看到了在武汉高端装修市场,软装大有可为,同时也让她无形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与人脉。

   从做小单子开始 二次创业回归梦想

  2010年,距离看《奋斗》时做的奋斗梦,又过去了3年,汪黎第二次创业,算是为梦想筑了个巢,她开了一家小公司,或者说,是作坊式的工作室,当时只有包括她在内的3个人。

  没有关系,他们就不断去竞标各种装修项目,有时加班2个月做的策划书,甲方看都不看一眼。

  “为10家小客户做好服务积累的经验有助于签下1家大客户的订单,99次的失败是为了1次成功做铺垫”,她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机会。

  有一次,某家知名企业和合作方临时没谈好,找到了她紧急补位,要她做展厅的软装部分,“甚至许多走程序的文件都没有签,完全凭着一种信任(当然,现在我知道那不是很职业的做法),我二话不说先给他们做得妥妥当当,事后一忙居然忘了找他们要钱”。但这种“单纯”和诚恳,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年,这家公司将100万元的单交给了汪黎。

  “不管面对大公司小公司,始终如一的做事态度,对方是看得到的”,汪黎向台下的学弟学妹展示她刚中标的策划书,“素描天花图、立面图……或许对方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你不提供这些细节,也算是设计师的潜规则,但你做得更细致,对方会看得到,这是一种态度”。

  汪黎坦承,也曾走过弯路,“公司刚有起色时,我就在汉口布点开了分公司,扩张得过快,我发现产值并没有增长,我就开始去琢磨这方面的企业管理的知识,把步子走得更稳一些”。

  如今,汪黎创办的武汉梵迪软装设计艺术中心与多家大型企业有合作,年销售收入已突破500万元。 (记者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