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江城超级工程 “东湖通道”创三大“绿色”技术
图为:东湖通道全景图
图为:东湖通道作业现场正如火如荼
新华网武汉6月12日电(何侃 王璇)预计主体结构将于年底贯通的我国最长湖底隧道——东湖通道工程一直备受武汉市民关注,这个超级大工程目前进展情况如何?9日,新华网记者专程赴东湖通道施工现场进行了探访。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湖通道郭郑湖段水下围护结构已初具雏形,围堰内,两侧支护桩、“桩帽”冠梁以及顶部混凝土支撑架施工正如火如荼进行。从上空俯瞰,如一条n型的巨型龙骨紧扣在湖底。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东湖通道水上作业80%的工程量集中在郭郑湖段,此段围护结构施工完毕,便可在n形骨架内率先展开基坑内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
在其它作业场地,但见大型的吊装卡车不时挥舞长臂,将一捆捆施工材料吊往作业地点。东湖通道工程指挥长张安政告诉记者,因五六月为阴雨季,雨水较多,所以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尚未展开,待7月份雨季过后,大规模的挖掘工作将全面展开。
东湖通道工程为武汉市重点工程,项目东起于二环线红庙立交,南止于喻家湖北路,全长约10.6公里,横贯东湖风景名胜区。其中红庙立交段长约1.5公里,湖中隧道段长约5.1公里,鲁磨路隧道段长约1.88公里,团山隧道段长约1.26公里,地面段长约0.86公里,最后的格局组合方案为“桥—隧—隧—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双向六车道,时速每小时60公里。
作为我国最长的湖底隧道,东湖通道工程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尤其是在东湖这个美丽的城中湖上进行施工,工程如何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东湖生态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东湖通道建成后,如何能使其彰显江城神韵,再现东湖“大气在湖、秀气在岸、文气在物”的和谐之美?
东湖通道工程指挥长张安政向记者介绍,中建三局在实施东湖通道建设工程中,始终坚持绿色施工新理念,并联合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重点就湖底淤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城市湖泊淤泥资源再生后处理技术、超长隧道防渗技术、风景区特长湖底城市隧道通风等技术展开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东湖通道工程的实施。具体而言,该局通过三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工程绿色、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