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曙晖:一心为民的“攒劲”队长

20.10.2017  12:17

在洪湖市万全镇的黄丝村,有一首自编顺口溜儿在传唱:“村里紫薇开得艳,赵曙晖呀真个能。嘘寒问暖又串门,帮扶村里在行动。心里装着咱老百姓,人人夸奖攒劲人。”歌中人人夸赞的“攒劲人”,就是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驻该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村第一书记赵曙晖。

十九大召开前夕,记者跟随赵曙晖来到黄丝村,只见一座座漂亮的新居临水而建,一条条宽阔的马路通村入户,一片片翠绿的苗圃植物布满全村,一个个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兴旺发达,科学的美丽乡村规划,整洁的村容村貌,平坦的通组道路,美观的黄丝公路桥,畅通的黄丝渠,气派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呈现在记者眼前。村道两旁的农家院落里,干鱼、莲藕、喂虾蟹的饲料摆放有致,群众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昔日的贫困村正在精准扶贫的推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黄丝村地势低洼、面积小、人口少,国家多项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难以落地,前几年村里年人均年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这里以前是‘三不管’的地方,要塘没塘,要产业没产业,要政策没政策。男人能出去打工的全出去了,女人能嫁出去的全嫁出去了,就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村里。生产生活条件差,抗拒风险的能力弱,有经济能力的能搬迁的都搬到外地安家了,到处是破落的宅基地。”聊起村里的脱贫基础,赵曙晖了如指掌。“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短短两年时间,村子悄然发生着巨大变化,村两委班子干劲足了,党员群众爱家建家的积极性高了,老百姓回归建房安家的多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驻村一年,胜读十年书啊!” 赵曙晖坦言,作为转业军人、交通运输系统“优秀党员”,初到黄丝村时,也曾认为农村工作无非就是“动动脑子、喊喊号子”这么简单,加上还有前任扶贫工作队打下的基础,应该没有问题。后来才发现,这“一亩三分地”并不好种。为此,他扑下身子向村“两委”成员、老党员讨教“治村之道”,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与贫困户谈心,向致富能手一起优化脱贫项目,带领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村里哪有困难他就往哪跑,跑到哪里都受到乡亲们的欢迎。

黄丝村地处洪湖分蓄洪区主隔堤,因为洪排河将该村与万全镇其他村庄分隔,使其孤悬洪排河南岸,村庄生产条件差,产业基础弱,农田产出率低,人均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属省级重点贫困村。为了彻底改善该村的贫困面貌,赵曙晖多方协调通村道路建设项目,争取资金172万元,对黄丝村美丽乡村规划进行设计,对黄丝渠2座生产桥进行维修改造,对六组与三、四组房前道路连通,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广场绿化,对六、七、八组修建公共厕所,对已建成的连通九、十组1.42公里道路进行路肩回填、路灯安装。同时,积极争取洪湖市土地平整项目资金近400万元,洪湖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200万元,用于村级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群众在生活上脱贫只是第一步,‘思想脱贫’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实现永久脱贫。” 赵曙晖告诉记者,为了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积极争取自己所在单位随岳管理处支持,与黄丝村开展了“立足岗位做贡献、结对共建助扶贫”的主题党日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建档动态管理,持续开展青年志愿者、留守儿童夏令营、心理辅导等活动。上级主管单位省交通运输厅也在黄丝村设立爱心妈妈服务站,7位交通女干部认领了7名贫困留守儿童,甘当爱心妈妈结对帮扶,为他们送去衣服、食物、玩具,定期看望帮扶,鼓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厅机关20个处室党支部与黄丝村3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定期走访慰问,帮助制定脱贫规划,落实扶贫政策,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贫困村最缺的是致富理念,最难的是怎样为老百姓‘换脑筋’。”赵曙晖说。黄丝村养殖虾蟹还是传统方法,成本高、产量低、销路也不好。工作队来了后,为村里制定了“三主两副”产业布局,引进“3+5”先进养殖模式,帮助黄丝养殖户成立生态水产虾蟹养殖合作社;梳洗黄丝渠建立村集体所有的生态水产养殖基地,投放桂花鱼、青鱼、黄骨鱼、翘嘴白等特色鱼种1.8万多尾,年底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黄丝村发展莲藕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引进了当地著名企业湖北华贵食品,将230亩土地进行流转,推行“鱼莲共生”综合种养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将原种植水稻调整为鱼莲共养,形成以生产莲子、鱼类为主,夏季观光采摘为辅的产业基地,可带动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低保贫困户马梅阶,因残因病致贫,自己眼疾,儿子智障,今年将自己2亩多地流转后,自己在基地上打工,月收入1800元,妻子在华贵集团厂内打工,月收入3000元,一年脱贫,家里购买了冰箱和空调,成为脱贫光荣户。

洪排河堤两岸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空气清新,为充分发挥黄丝村地理优势,赵曙晖邀请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孙中海教授一行现场指导,引进了红肉蜜柚、爱媛28号柑橘、软籽石榴、甜柿等优良品种苗木1200余棵。积极协调洪湖市扶贫办,完善60千瓦光伏发电并网接入,于今年2月份正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7万余度,可为12户贫困户每年帮扶3000元,为村集体年创收4万元。

精准扶贫“”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洪湖边的小山村里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致富期盼。贫困户李从善高兴地说:“精准扶贫让大伙儿走上了水泥路、住上了砖瓦房、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放心电,日子越过越好了。多亏省交通运输厅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一班人为咱操心,现在村里道路硬化到了家门口,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也建起来了,下雨天娃娃上学脚上都不沾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