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贫困户——对十堰干部扶贫日志的发现与思考

23.02.2016  08:48

  闲汉住进福利院、衣食无忧后,仍偷鸡摸狗,安置工作自食其力后安分了;农村光棍汉盼着“”来个媳妇;贫困户年猪死了想跳楼,扶贫政策燃起新的希望……

  新春伊始,记者在翻看驻村帮扶的几名十堰干部日志并与他们交谈后,对“扶真贫、真扶贫”有了更深的认识。

   闲汉变身模范工人

  郧阳区青山镇周家河村五组单身汉王某,过去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偷鸡摸狗。为照顾他,村里给他办了五保手续,并送进福利院。然而,他三天两头往回跑,秉性难移。福利院不愿收他了,谁去做思想工作都没用。

  郧阳区粮食局副局长、驻周家河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曹重浩获知后,主动与王某交流,得知他还是有重回正常人生活的期盼,决定给他找份工作。谁也不服的王某,竟然听了话,到曹重浩一个亲戚的厂里负责保洁工作,包吃包住,2000元一个月。上班后,他干得有模有样,成了厂里的模范工人。

  1月10日至12日,在连续三天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后,曹重浩病倒在驻村一线,至今仍住在医院。得知消息,王某赶到了医院,面对曹重浩双眼噙满泪水……

  周家河村村支部书记陈公亮说,曹重浩为304个贫困户“操碎了心”。中组部派驻周家河村第一书记、国家南水北调办干部曹纪文感慨地说:“有曹重浩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将,周家河村三年脱贫攻坚我满怀信心。

   单身汉盼“扶来个媳妇

  去年12月21日,郧阳区五峰乡干部王光敏在东峰村扶贫走访后发现,农村光棍汉是贫困的“主力”,是未来政府兜底的主要对象。以东峰村为例,全村30岁以上未婚的有48人,其中30岁至40岁的18人,40岁至50岁的6人,50岁以上的有24人,50岁以下的大部分在外务工,50岁以上的都留在家里,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活。

  走村入户中,王光敏感到,这部分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倒是听他们说:“帮我扶贫我别的啥都不要,只要政府帮忙找个媳妇。”这让王光敏陷入沉思。

  王光敏觉得,这些单身汉生产意愿淡薄,除了自身能力外,主要是觉得人生没有希望,“过一天是一天”的意识严重。

  怎样点燃这些单身汉的生活希望?王光敏想到,城市里有“夕阳红”,有婚介所,乡下尤其是深山乡村里,生活简单,交往圈子小。可否借鉴城里的经验,建个乡村婚介所呢?

   年猪死了“想跳楼

  去年12月底,竹山县宝丰镇新河村特困户汤唯林痛不欲生,因为他家的年猪死了。

  宝丰镇驻村帮扶干部李荣山发现,这个特困户让人辛酸:全家4口人,63岁的汤唯林是户主,61岁的妻子是个聋哑人,家中来了生人躲着不敢出来;81岁的叔叔长年瘫痪在床;64岁的嫂子疯疯癫癫。一排低矮的土坯房,檐下凌乱地堆放着红薯、玉米和柴火。房前的猪圈里躺着一头200来斤的生猪,身边吐了一堆白沫和鲜血。

  汤唯林告诉李荣山,家中喂了2头猪,准备杀一头卖一头,听说还能领点补贴,现在可能要泡汤了,“简直想跳楼!

  在与汤唯林深入交心后,李荣山了解到,汤唯林还有个儿子,14岁就出门打工,嫌弃家穷屋破一直没有回家。同时,汤唯林还讲出了多年的心愿:想建房子。李荣山趁机劝他利用扶贫搬迁政策的好时机,参加十户联建,并详细介绍了具体扶持政策。“当真有这么好的政策?太好了!”汤唯林脸上泛起红光,一袋袋咂着旱烟。

   记者手记

  扶贫先“扶心

  有人说,爱是黑暗中前行的指明灯。“扶真贫,真扶贫”。其中的“真扶贫”,就是首先要掏出真感情,用大爱温暖贫困户,以激发起他们重燃生活激情、创业奔小康的干劲。这大爱,就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盏指明灯。

  精准扶贫,“扶志”又“扶智”。帮助贫困户有了“”和“”,“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才不会落空。

  如果只是把扶贫当作任务来应付,就好比黑暗中拉一把孤独的前行者,放手后对方仍然会迷茫。“扶志”先”扶心”。给人希望,指明方向,这样的扶贫效果才能可持续!( 饶扬灿)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