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总局调查结果打了谁的脸?
作者 古越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早些年一部引起热议的香港电影《无间道》,不仅引发观众对人性中存在的黑白无常的两面性的深刻反思,影片中的这句经典台词也在人们脑海中打下深刻烙印,引起共鸣。
很江湖气的一句话,恰是对世间因果循环形而上的一种最通俗化的诠释。这句话在现实中也常常能找到最鲜活的印证。
2015年9月1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一汽大众旗下速腾汽车“断轴”事件调查结果。该调查结果主要明确了三个方面信息:一是明确了装配耦合杆式后轴的新速腾汽车,存在纵臂断裂导致的安全隐患,构成缺陷;二是厂家通过加装衬板的召回措施,提高了后轴纵臂的抗变形能力,降低了纵臂变形的可能性;三是虽然加装衬板后能提高后轴纵臂的抗变形能力,但仍存在后轴纵臂本体断裂之后未能及时发现,衬板又断裂导致的车辆失控风险。
三条信息其实可以很明白归结为一条,就是新速腾汽车“断轴”属于大规模质量缺陷,而不是少数车辆的偶发事件。厂家虽然采取了召回并通过加装衬板提高车辆后轴纵臂的抗变形能力,但这种“打补丁”的方式并非万全之策,仍存在质量安全风险。
因此,国家质检总局要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要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本着对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提高召回完成率,持续加强对加装衬板后的车辆进行监测,并采取进一步措施,消除安全风险。
这个调查结果对于此前态度一直强硬傲慢的一汽大众而言,无疑像是被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曾几何时,速腾是一汽大众旗下的明星车型,销量长期名列A级车市场的前茅。但自2012年新速腾上市以来,市场上针对新速腾的投诉便愈演愈烈,尤其是后悬架由老速腾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换成了新速腾的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为了节省成本),这一重要“减配”广为消费者所诟病,也为后来发生的“断轴”事件埋下安全隐患。
面对越来越多速腾车主的投诉和维权,一向倨傲的一汽大众矢口否认新速腾存在质量安全问题。一汽大众曾发布态度极为强硬的声明,称“速腾的后悬架断裂的问题属于极个别案例,并非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批量问题”,并扬言将对“那些有意散布不实信息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但不久后,当质检总局公开宣布对速腾“断轴”启动调查时,一汽大众随即宣布召回,并给出了“打补丁”的解决方案,即在新速腾后轴纵臂上安装金属衬板。
然而,绝大部分新速腾车主对厂家明显敷衍的召回方案不满,对“打补丁”能否消除安全隐患表示担忧,于是更大规模的车主维权活动开始频频上演,甚至多地出现新速腾车主围堵一汽大众4S店及长春总部。而速腾“断轴”事件也被列为“2014影响汽车业命脉十件事”之首。
即便如此,一汽大众面对愤怒的消费者仍丝毫不改傲慢和强硬,坚称速腾“断轴”只是小概率的个体事件,并非普遍缺陷,厂家采取“打补丁”的方式解决安全隐患毋庸置疑。
直到不久前,质检总局权威调查结果公布,一记响亮耳光响起,一汽大众才无以狡辩。
事实面前,一汽大众(包括大众)不得不在随后的声明中作出承诺:涉及车辆(新速腾之外还有甲壳虫)自加装金属衬板之日起十年内,只要车辆在没有受到过外力碰撞或冲击的情况下后悬架纵臂发生断裂,车主可以基于原购车发票价格置换一辆价值相同或者以补差价的方式置换一辆价格高于原购车价的一汽-大众大众品牌(速腾车主)或大众进口汽车(甲壳虫车主)在售车型。同时,大众还承诺向受召回影响的车主提供车辆附加服务。
早知如此,为何不一开始就认真对待消费者诉求?一汽大众身上为何会发生前倨而后恭的态度变化?
其实从事件最初的发生看,这本是一次正常的缺陷召回,如果反应及时,方案恰当,一汽大众本可以借此机会塑造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形象。但在整个速腾“断轴”事件中,一汽大众的表现都相当傲慢而呆板。就像之前曾大规模爆发的DSG事件一样,一汽大众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改观,依然展现给外界一个店大欺客,冷漠且不负责的企业形象。
一汽大众在消费者面前如此托大,何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大众在华取得成功的两件“法宝”:一是新技术的大胆运用,为大众在品牌形象上树立起了高科技和高品质的名片;二是相比其它车企,大众的本土化策略非常成功,有广泛的消费者群体。
自恃有品牌红利,所以自认有傲慢的资本。
果真如此吗?
在消费者意识越来越觉醒的今天,厂家对消费者的任何轻视和愚弄,都将带来市场无情的惩罚。
近期,一汽大众销量呈现断崖式下滑,除了汽车市场总体变化原因外,昔日笼罩在大众头上的“光环”逐渐消失无疑也是重要因素。
没有理由不相信,如果一汽大众(包括大众)继续保持傲慢,它会品尝更多无情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