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 倾力助推湖北乡村振兴
湖北日报讯 图为:高标准农田建设
图为: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农家庭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密切关注与处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
新时代下农村改革需要多方助力,其中,公共财政的支持便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财政资金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改进农村环境、改革农业结构,是乡村振兴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湖北省财政厅持续加大对农村改革的支持,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为建设农业强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兴建高标准农田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时近春耕时节,在仙桃市环排湖地带,机声隆隆,红旗猎猎,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片火热。“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仙桃‘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仙桃市‘十三五’规划打造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为建设在全省、全国有位次、有影响的高标准农田起到引领作用。”
仙桃的行动对应的是湖北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农业改革规划。
数据显示,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7984.50万亩,人均耕地1.30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2亩。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确保粮食安全是保障国计民生的基础。补短板,兴建高标准良田是当务之急,财政资金必须保障有力。”
大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农田,将田间地头灌溉得郁郁葱葱。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自1989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累计投入农发资金26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900万亩,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500个,为稳定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6年全省更是定下目标: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计划到2020年,建成3570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平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
依靠着清晰的规划与务实的干劲,近年来,我省推进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如今在荆楚大地上,成规模的“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随处可见。
每到收获的季节,除了年年创新高的收成,还有农人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这些,都是大地回馈给支农卫士们的勋章。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越来越多的“荆楚优品”走进百姓生活
“春有狗血桃,夏有白荆果,秋有金葡萄,冬有鲜草莓……”听来有没有让人垂涎三尺?这里描述的是浠水县一年四季的农业景象。
在浠水,个头只有普通水平一半大的猕猴桃,可以卖到10元钱一个,其背后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发力。该县“十三五”规划围绕“一心三区”打造高标准有机农业示范带。
随着人们消费需求与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实现农产品量稳质优效益好,早已成为共识。在潜江市,有着全国唯一的虾-稻完备产业链条,2017年该市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230亿元,带动就业超12万人,半城人民因虾致富。
这些都是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成就的缩影。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是湖北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必经之路。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正在全省铺开——大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延伸产业链、健全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精深加工率,着力打造粮棉油、食用菌、淡水鱼、小龙虾等优势产业链,培育龙头产业;大力提升品牌影响力,以“三品一标”建设为导向,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打造“湖北粮、荆楚味”品牌。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省财政厅农业处负责人介绍,以2017年为例,为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后筹措资金支持潜江市等7个县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筹措资金支持28个县市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筹措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筹措资金支持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创新示范岗位建设。同时,大力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筹措资金支持畜禽养殖弃物综合利用;筹措资金支持开展桔秆综合利用;拨付资金支持开展果茶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此外,全省还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经营主体申请有关支农资金和项目。筹措资金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荆楚优品”走出湖北、走出国门,走进千家万户的百姓生活。
共建美丽乡村 留住美丽乡愁
钟祥市客店镇南庄村位于大洪山南麓。村内山峦俊秀,河川蜿蜒,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猴王寨、珍珠泉、千年对节白蜡群落是南庄村最靓丽的名片。
近年来,南庄村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贫困村,变成了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南庄村成功在哪里?省农村综改办负责人认为关键是留住了乡愁。“倘若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处是泥泞难行的道路,污染严重的河流,荒凉破败的田野,乡愁肯定是留不住的,美丽乡村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为深入贯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6年起,我省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改变村庄环境面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千百年来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
近年来,省农村综改办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申报、审核、实施、验收、管护、资金分配管理、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确保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健康发展。
全省坚持实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名录制管理,对各地申报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坚持在省财政厅公众网公开公示,逐村建立档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下达4亿元,2017年下达7.14亿元。
同时,要求各地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成县级资金统筹使用的重要平台,整合土地整理、通村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已建成和在建的美丽乡村省级试点村共有945个。其中,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750个,提档升级试点村195个。
每一个美丽乡村都有自己的美丽方式。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公共资源下乡,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钟祥市明灯村、南庄村、蕲春县汤冲村、罗田县苍葭村、宜都市弭水桥村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基本建成,有力促进了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从2018年开始,我省将按照先行先试、整合资源、先建后奖原则以及三年规划、分年实施的要求,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
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将是打破支农资金条块分割的弊端,有利于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我省乡村振兴,成为党和政府的又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精准扶贫攻坚 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人勤春来早。湖北丰神林果有限公司位于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的核桃产业基地,一片繁忙的景象。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区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他的核桃基地已从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亩。
郧阳区过去核桃种植规模较小,从群众零星、自发种植到规模培育、产业经营,正是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为了做大做强核桃产业,郧阳区累计整合多项财政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增收。现在该区核桃基地14万亩,年收入可达4500万元。
郧阳区只是全省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扶贫的成功典范之一。
近年来,湖北省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大力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实施脱贫攻坚。
2017年,省财政筹措专项扶贫资金84.2亿元,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广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通过分红、打工、技术指导、产品回购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此外,全省筹措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开展光伏扶贫,并推动贫困地区结合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开展产业扶贫,实施易地搬迁、教育、社会保障、生态扶贫。
到2020年,我省将实现5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482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享受片区政策的37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使用财政资金,最忌跑冒滴漏。我省先后亮出两大“法宝”,一是2012年成立的“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二是2016年出台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
“财政资金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到促发展、惠民生的刀刃上,让荆楚百姓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所安,是我们最大的心愿。”省财政厅厅长龙正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