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不乏余力“微刺激”还有后招

18.06.2014  09:35

  进入6月,为积极财政政策提供“弹药”的政府支出,又开始成了一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微刺激”,一方面成倍扩大中央财政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加快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地方自发自还债务试点,赋予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一定额度的可支配财力。

  然而,财政部的数据却显示,2014年1-5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1177亿元,全国财政支出52632亿元,结余9000亿。这些还没花出去的钱,躺在国库里显示为政府存款,如滚雪球一般慢慢变大。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政府存款已经接近35000亿。

  不过,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泽彩看来,上述9000亿是财政结构性结余,因为每年中国两会之后,预算最快也要到4月12月前批复,前三个月虽然有财政收入,但支出只是基本性支出,所以会出现结构性结余,真正的项目支出都是从4月开始的。

  鉴于目前财政已经开始陆续进行项目支出,王泽彩认为,下半年再用财政政策大规模刺激经济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但是会进行其他“微刺激”。比如消费税、环境税等,会在营改增的合适时点上推出,这样既能保证财政收入不过快下滑,同时也能通过营改增达到减税和“微刺激”的目的。

  中税网集团副总裁、中税网税务师事务所总裁、主管合伙人王冬生与王泽彩的看法类似。他认为,为了抑制经济下滑,政府可能会鼓励出口,进而会调整出口退税率,比如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行业进行税率调整,同时还会继续推行其他行业的营改增。

  下半年不会有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观点,也得到了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院杨志勇的认同。他说,虽然今年加强支出的文件比往年发得都要早,但这不意味着下半年有大动作,只是一些往年管理过于严格的行业和环节,比如房地产市场,在财税政策上或许会放松一些。

  按照财政部2014年召开的财政工作会议,今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目前来看,财税体制改革一直在推进。经济观察报了解到,目前财税改革的所有方案基本都已经完稿,正在等待财政部相关领导审阅。

  而对于地方债务的管理,今年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财政部制定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地方债务一步一步在走向透明。

  财政工作会议还提到了其他五点内容: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调整优化国内需求结构;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2014年开始一直到现在,财税政策一直在给中小微企业减轻税负,出台了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范围、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等相关减免税政策。上个月,国务院常委会议还通过了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些税收政策。

  除了财税改革、地方债务管理以及减税政策外,城镇化是国家用来提振经济的又一个手段。在保障城镇化建设资金方面,财政部副部长刘昆曾表示,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二是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三是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

  目前,受全国人大法工委委托,国家发改委正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特许经营立法。财政部也先后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和国家层面的PPP中心,并在推动地方建立相关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