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学生特等奖得主谢天:六篇SCI是如何炼成的?

18.12.2019  23:51

人物简介:谢天,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曾获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武汉大学三好学生、武汉大学甲等奖学金。大一时加入基础医学院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大二时发表两篇SCI(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目前还有四篇SCI论文已被接收,其中第三作者一篇、第四作者两篇,还有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论文正在审稿中。

 

实习生:田佩雯

采访谢天时,他身着一身黑色运动服,留着清爽的寸头,带着腼腆的微笑,和记者聊天时略显紧张,双手不停地互相摩挲着。这名手握6篇SCI论文、今年第7篇SCI也正在审稿中的阳光大男孩,是同学们眼中“超级敬业的学习委员”“学不来的学霸”。为什么“学不来”?同学们给的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每天都在学习,每天!

稀奇:本科新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说起自己学习基础医学专业的缘起,谢天回忆:“正好高三那年看到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奖的报道。老一辈科学家不畏艰辛帮助全人类抵御疾病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也激起了我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兴趣。

巧的是,正是在他高考那年,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谢天了解到这个专业是为培养既懂医学又具备生物学专业科研能力的多学科交叉人才而设立的。“我觉得,如果能在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的同时,又能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2016年的9月,谢天凭着如愿来到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

进校后不久,谢天发现,武汉大学丰富的资源给了学生极大的发展空间。

基础医学院在新生入校后不久便举办了导师见面会,为每位同学安排博士生导师“一对一”指导。也就是说,本科生一来就受到了研究生的培养待遇,这可是稀奇事。

出于对肿瘤研究的兴趣,谢天进入了基础医学院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开始科研学习。在实验室,他有机会和研究生师兄师姐一起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包括文献阅读、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课题设计等方方面面,“我的导师要求很严格,让我在进校伊始就打开了自己的学术眼界。”谢天说。

谢天(右)与导师张秋萍教授参加国际免疫学大会

此外,学院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交流学习的机会。大一暑假,谢天和同学们去北京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实习,大二下学期赴中山医学院与该校同学开展为期两周的学习交流活动。谢天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经历,平时在学校学不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得到有效补充。

2018学年,武汉大学开始实施“第三学期”制,作为“第三学期”的活动之一,2019年暑假,在学校全额资助下,谢天等19名基础医学专业的同学有机会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个月,“和海外老师互动讨论,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我们的国际视野。”谢天说。

此外,在3年多的学习生活中,谢天还跟随导师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就在上个月,他还跟随导师参加了第十七届国际免疫学大会,会上聆听三位诺奖得主的学术报告。

基础医学院对基础医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中国未来的医学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和高端管理者。为此,学院采用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成为医学领域未来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潜力的复合型、创新型拔尖人才。

这种精英化的教育和培养模式,让谢天和他的同学们很受益。对此,谢天也十分感激:“我在科研上取得的小小成绩也得益于学院和导师为我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我觉得我非常幸运!

坚持:“科研小白”的蜕变之路

在大二时,谢天就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两篇SCI论文,目前,他参与完成的另外四篇SCI论文也已经被接收,第7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SCI论文正在被审阅中。

论文硕果累累、科研成果不断,多数人都看到谢天大二时就发表两篇SCI论文,觉得谢天的学术之路“顺风顺水”,但各种艰辛,谢天却很少对外提及。

刚进校的大一新生谢天,对免疫学几乎一无所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完全就是“科研小白”。“我还记得军训还没结束时,就被带去参加导师张秋萍教授的组会,会上大家说的专业词汇特别多,我什么都听不懂,完全是懵的。”那时,导师布置给谢天阅读一篇论文,“那是我们所在的实验室刚发的一篇综述,正文一共六页,国庆期间放了七天假,我在家没干别的,每天啃一页。其实非常非常艰难,那会儿到最后我也没有真正把它读透。

大一,正是在很多新生告别高中的紧张忙碌、开始享受大学生活的时候,但对谢天来说并非如此。为了补足专业背景的不足,谢天付出的辛苦绝不亚于高中时代。

基础知识是一座隔在谢天学术之路上的“大山”,多如牛毛的专业术语、复杂反复的实验操作,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对于一个刚结束军训的新生来说,这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彼时,很多专业课还没开始上,谢天就在实验室碰到了很多不懂的知识,有时候他会选择与师长沟通,但大多数时候都靠自学。为此,每天他都在图书馆、实验室苦读文献,几乎没有休息。“过程很痛苦”“压力很大”,谢天直言。第一次在组会上讲论文就让谢天记忆犹新。“虽说是一篇3、4分的论文,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光是了解专业词汇就费了很大劲。

但随着深入阅读,谢天开始慢慢熟悉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医学研究殿堂的大门,也渐渐为谢天敞开。“一开始我只能分享3、4分的论文,后面慢慢7分、8分也不在话下。后面的课堂上,老师也会讲到之前自学的部分,我对这些知识也有了新的体会。”谢天说。

经过一年的不懈钻研,谢天读文献不再感到吃力,“读文献得心应手了,我就开始着手自己做科研。”从大二时,谢天开始写综述,经常一个晚上要泛读十几篇文章,由于专业知识和单词储备量的限制,其中的艰难不言而喻,但是谢天都慢慢坚持了下来。

大二时,谢天还作为负责人申请到医学部大创项目一项,这个项目在今年9月以第一名的答辩成绩顺利结题。今年上半年,他又作为负责人以答辩成绩第一的成绩顺利申请到国家级大创项目一项。

日常:泡脚看 Immunity 、浴室K歌解压

冬日,早晨七点的武汉天还没完全亮。“早晨没有课,就再睡一会吧。”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这么选择。而此刻谢天的闹钟准时响起,随即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四十分钟后,他已经早早坐在实验室,摊开满试验台的样品,继续前一天没做完的实验。

休息啊,我是基本没休息概念的。”这话对谢天来说一点都不假。无论严寒或是酷暑、工作日或是节假日,他雷打不动七点起床,保证八点以前能坐在实验室。和其他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不同,大一大二时的谢天平时都有专业课,常常和组里的实验错过,所以他的实验,同门师姐会帮他排在周末。“周末来实验室是常事,按优先级来说,有课的时候就上课,没课就待在实验室自习看文献,复习复习专业知识。

实验室-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学术生活,谢天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也会见缝插针地调整自己,音乐就是谢天的解压好伴侣。“做实验的时候,有些环节需要时间等待,比如说提取RNA离心时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这期间我就会一边听歌一边等。”谢天还是歌手梁静茹的粉丝,歌单里有四十多首梁静茹的歌。“我最喜欢的一首是梁静茹的《情歌》,前面的一小段就是我们高中英语周报听力的前奏,我很喜欢。

除了音乐作调剂,谢天空闲时还喜欢打羽毛球。“我体育课选修了羽毛球,宿舍旁边就是羽毛球馆,同学在群里喊一声,有时间的话会去打一打。”暑假的时候,谢天大多数时间也待在学校,但和平时相比没那么忙碌,所以有时也会追剧。“《陈情令》就是暑假看的。虽然偶尔追剧,但是我从不打游戏。”谢天笑言。

结束一天的学习,谢天晚上十点左右回到寝室,这应该是他一天里最放松的时刻。他的室友透露,谢天喜欢在浴室K歌,谢天腼腆笑道:“每天的生活都很高压,一边洗澡一边唱歌正好释放一下。

睡觉前,他还习惯翻阅一些学术期刊,“我喜欢泡脚的时候翻翻文献,比如 Immunity 《免疫》杂志,就像看闲书一样,对我来说就算是一种放松吧。”

谈到未来,谢天表示应该会留在国内继续读研,“我目前从事的是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今后想从事炎症与慢性疾病的研究,让慢性疾病病人尽量少遭受痛苦。

(指导老师: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