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环境瓶颈如何破?——代表委员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的生态环境保护

12.03.2015  17:00

  中国环境报讯 记者童克难 邢飞龙

  距离2020年不到6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了决战决胜时刻。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作出的这一深刻论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视角下,得到了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很高的关注,引发热烈反响。

  以往,谈起小康,我们多会联想到腰包鼓一点、日子好一点。现在看来,这一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如今,谈起小康,人们开始联想到环境,天会不会更蓝、地会不会更绿、水会不会更清。

  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在咫尺。然而,此时此刻却又有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横亘在前。

  生态环境质量,这一衡量小康全面不全面的重要标尺,同时也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之一。

  大气、水、土壤,每一个领域的环境问题,都在困扰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环境质量差、生态损失重、环境风险高,每一个方面的环境问题,都在考验着当代中国的智慧和勇气。

  生态瓶颈如何破解?公众期待如何回应?环境质量能否改善?当代中国必须给出肯定的答案,并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在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之际,代表委员们的关注更多带有一种大局意识——改革思维、法治视角。

  今年是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三五”环保规划的重要一年。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应该是,使环保工作的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近,越需保持清醒的认识,看清差距,补足短板;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越重,越需保持昂扬向上的状态,凝心聚力,主动作为。

  攻坚,时不我待;奋斗,正当其时。

   困局—— 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瓶颈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近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指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问题。

  作为地方环保主政者,身为环保厅(局)长的人大代表,结合当地实际,也向记者谈了对生态环境质量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的认识。

  “生态环境就是我们最大的软实力。”作为上海市的环保局长,张全代表指出,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转型发展的先行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保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方面。

  大气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对此,河北省深有感触。尽管治污力度前所未有,2014年,河北仍有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位于全国倒数前十。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直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因素是环境问题。

  四川地处西部,发展诉求高;地处江河源头,环境要求也高。钟勤建代表是四川省环保厅副厅长,在他看来,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之一。

  钟勤建解释说,小康社会目标指标体系必然包含着环境质量方面目标指标,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小康社会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福祉。

  对于发展与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保厅厅长缪学刚认为,小康社会既要富裕也要健康,没有健康的富裕是不可持续的小康,同样只有健康没有富裕的社会也不存在。所以小康社会要有环境达标的内涵和要求。

  缪学刚说,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环保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在现阶段环境污染较重的形势下,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小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个全面’第一个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果只是经济、人均GDP达标了,那能叫小康吗?”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说。

  他认为,五个文明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就是生态文明。首先从结构来说,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层面就缺乏一个专门机构,生态文明的地位还要再提升。

  第二,生态文明目前明显是一个短板,就像“木桶理论”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如果这块短板不补上,那怎么能够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

  第三,生态文明整体都要补,其中农村环境问题又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

  他说:“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我觉得这个小康社会肯定不是全面的。

   难点—— 破解瓶颈约束需解决哪些问题

  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本身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瓶颈。

  经济下行,环保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2014年,河北省推进庞大的“6643”工程,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数据显示,2014上半年,河北GDP增速全国倒数第二。

  相比于去年7.4%的经济增速,今年全国的预期增速调低至7%左右,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一种担心由此加剧,能否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改善环境质量?

  陈吉宁部长在记者会上强调指出,应对今天的危机,就是要避免明天更大的危机,抓住今天的机遇,是为了明天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所以,不能回到过去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上。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指出,环境恢复、环境治理,可以打造成一个增长点。不要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我们现在要发展质量效益型的经济,要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

  体制机制能否理顺?

  有些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原因不在于问题有多复杂,而是在体制机制。

  这其中,有地方政府治污主体责任的落实不到位,有九龙治水、都想管却管不了的无奈,有联防联控、生态补偿背后的行政区划掣肘,有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够畅通……

  全国政协委员朱玉华说,要适当降低对GDP的考核力度,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考核力度。

  农村环保是否继续掉队?

  印象中,相较于城市,农村的环境普遍较好。如今,这样的印象正在被打破。

  综合来看,农村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污染源比例在上升;二是 “脏、乱、差”比较普遍;三是城市工业污染转移;四是生态环境退化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遏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很多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潼南县田家镇佛镇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建议,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破局—— 一靠深化改革,二靠依法治国

  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提案议案。总结起来,一靠改革,二靠法治。

  环保指标体系需要改革。

  张全认为,环保工作既有倒逼作用又有引领作用。引领作用表现在“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会越来越多,引导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钟勤建指出,环境保护目标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性、民生导向型、要素全覆盖的环境小康底线,是基本型小康指标+率先改善达标的标杆地区+污染严重区域的大幅度质量改善进程,要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现区域差异。

  生态文明制度需要改革。

  重庆市武隆县委书记何平代表建议,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生态建设补偿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等。

  生态体制机制需要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梁志敏认为,生态环境治理还迫切需要建立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为职能的环保协调机构,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局面。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和追溯问责制,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创造GDP者无处遁形。

  在法治层面,代表委员的建议更为具体。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环保局原总工程师包景岭说,铁腕治理,一是加强环保法治建设,二是严格执法,三是发动群众,四是深化改革。

  他说,要让法律“长出牙齿”,还要严格执法,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动员广大群众监督各种违法排污行为,打一场针对污染的“人民战争”。

  陈国鹰说,环境执法监管是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严格贯彻落实新《环境保护法》及“两高”司法解释,重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实施严厉打击。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