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督促大学生锻炼,只能靠强制打卡?

07.08.2016  00:37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 宁

   北京师范大学的运动打卡规定一出,又将大学生锻炼这一话题搬上了台面。实际上,运动打卡制度早已在国内多所高校试水,每次推出都会引发学生不小的争议,而实行过程中也频频出现各种各样的作弊偷懒行为。

   放任不管则少有主动锻炼,强制打卡则质疑之声不断,面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难题当真找不到两全其美的解决方式么?

   有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因为很多大学生不爱运动,不想运动所致。然而实际去看,上面的结论显然过于武断,大学生缺乏锻炼的原因并不单一。

   对于一些高校而言,体育场所的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少是切实存在的问题,同时场馆长时间维修、被外校人士占用等情况也并不少见,这些都使得大学生锻炼的需求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从而挫伤了锻炼的积极性;此外,一些高校中的大学生由于课程设置、成绩竞争等原因学习课业压力并不轻松,学业上的精力消耗使得体育锻炼的时间受到挤压。

   这并非是为大学生开脱,而是说明各个高校应该通过调查等方式切实了解大学生不去锻炼或锻炼不足的真实原因,可能每所学校乃至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存在差异。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些阻碍大学生锻炼的困难自然要比单纯的一刀切更合理、更有效。

   运动打卡的规定之所以招致学生反感,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单方面的强制安排,没有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与校方的互动并不困难,但需要学校一方摆低姿态,能够在一些涉及学生利益的事情上真诚地去与学生沟通,虚心地去听取学生的声音诉求。在大学生锻炼这一问题上,学校相关部门可以就锻炼的地点、形式,评定的方式、标准,奖惩等各方面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修正和完善锻炼方案,把“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实际中去。在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上,不要让他们自己的声音一直缺席。

   高校出台运动打卡规定,无疑是想培养大学生运动锻炼的习惯,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但强制要求下,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去被动锻炼,能培养起对锻炼的真正喜爱与长期习惯吗?高校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在正向的引导激励上多下功夫,通过丰富创新运动方式和种类、激发运动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举办赛事活动等途径,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运动锻炼的氛围、乐趣和价值,从而主动地参与进来。

   强制要求的解决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算不上一个好的教育思路,甚至也带有些“偷懒”的意味。如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在体育锻炼上同样需要学校和教师多花些心思,它们本就属于教育的一部分。“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每个教育者再面对教育难题时,雅斯贝尔斯这句话依然值得去认真思考。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