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今天,你动起来了吗?

12.11.2018  17:17

策划:肖珊

统筹|执行:吴霜、刘小婷

撰文:刘小婷、孙旭歌、王钦钰、吴茹梦、曾佳玲、徐静茹、程芳、杜颖凝、赵思逸、吴霜

题图:陈夫静、董心瑶

插画:董心瑶

摄影:蔡列飞、蔡雅涵、潘明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养生”话题在青年中悄然流行。

随身携带保温杯,泡着菊花枸杞茶,似乎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各式营养粥、维生素米粉等,不再只是妈妈们购物车里的产品;“发际线”也成了令人发愁的问题……“养生”话题热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担忧。

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爱运动了?对于这一话题,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对在校生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现象背后既有观念上的主观原因,也有课业压力、手机等电子产品诱惑的客观原因。

通过采访爱好运动的教师们,我们也发现,如果把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会令自己一生受益。希望看到这篇报道的你们,换上跑鞋动起来,动出一副好体魄。

 

超五成被调查学生认为,自己体质下降

在武汉大学体育部的体质测试预约系统中,有一份面向全体参与体测学生的问卷调查。

这篇基于一万份问卷分析的报告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健康;超五成大学生认为自己比半年前更不健康,体质有所下降;近八成学生反映自己视力下降。

虽然问卷询问的是学生的主观感受,但能得出自己“体质下降”“身体不健康”的结论,想必是经过了对自己历年体测成绩的比较,以及已经出现了身体不适的“亚健康”信号。

问卷随后对学生生活习惯的调查反映,高频次熬夜、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和缺乏锻炼等难逃其咎。据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基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江汉大学的共计40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三次以下的大学生占73.7%,其中“无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高达48.2%,可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缺失现象是客观存在且相当普遍的,同时也是亟待改变的。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在近期展开,800米、1000米长跑项目成了一些学生眼中的“洪水猛兽”。但是,武大学生不是有需要打卡完成的2000米(男生)或1600米(女生)的任务吗?这些日常练习难道不足以让学生们顺利通过长跑测试?

平时就跑下要求的‘汉姆运动’,体测考跑步,要跑那么快真不行了。”2015级学生吴琦(化名)表示,在中学还有每天“大课间”的跑操,班主任盯着只能认真卖力地跑,到了大学没人督促,就算在跑,对自己要求也很松,速度和耐力“一年不如一年”。

看来,“打卡锻炼”的方式虽然能督促学生进行锻炼,但并不能让学生充分养成对体育的兴趣,以致一旦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就会“泄气”。更有甚者会因为这是“作业”而形成抵触心理,完成数量取得学分后就“敬而远之”“原形毕露”,手机里躺着的里程记录沦为虚假繁荣。

问卷还显示,在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的大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学时期就养成了锻炼习惯、有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而大多数没有在之前喜爱上体育、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经过紧张忙碌的应考和高考后,把“重智育轻体育”的问题带入大学校园,在缺乏监督和集体锻炼氛围的大学中,离“体育爱好者”越来越远。

2016级学生李依(化名)很直接地承认自己并不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大一时,她的全部运动量就是一学期跑30次“汉姆运动”加上每天去上课的几段路程。“缺乏运动很显然严重影响了我的抵抗力——流行感冒来的时候,我们宿舍第一个中招的就是我。一年我至少感冒五六次、发烧一两次。”李依说感冒是她的常客。

 

运动鞋蒙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在被问到“是什么阻碍了你运动”时,大部分同学回答:课业压力重,没有时间运动。

事实上,适当运动并不会影响学习,没有时间很多时候只是逃避运动的借口。有一些同学宁愿在宿舍里玩手机,也不愿意到外面跑跑步。一些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缺乏认识和体会,把锻炼和学习对立,既有怕苦怕累的因素,也有用锻炼时间去换取学业和就业优势的打算。

但上述想法可能会造成得不偿失。科学研究表明,适当运动有助于保证学习精力,提高记忆力、理解力。

2018级学生汤蕴嘉认为,运动和学习不是两难的选择,运动对学习有积极影响,相当于“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长期的锻炼习惯,使我比普通同学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学习。打球时,我可以短暂地从繁重的学习中抽离,让大脑和身体都休息一下。”作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她长期参与羽毛球训练,曾取得全国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全国双打第三的好成绩,并在今年顺利考入武大。

一些同学以学习作为借口逃避锻炼。实际上,“懒惰和倦怠”才是无法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真正原因。

在描述自己的锻炼状况时, 2015级学生夏纶璟坦言,他很少锻炼,尤其是大三不再需要跑步打卡以后,每个星期的锻炼更是少得可怜。虽然知道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却总是犯懒,常常为不锻炼找借口,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

网络上的“健身达人”身材令人羡慕,教程层出不穷,兴起而学习者大有人在,但坚持下去的人难得一见。2016级学生江溪(化名)也表示,平时需要完成体育课的任务时,她就会去操场上跑几圈,散散步;如果任务已经完成,就只想在寝室中瘫坐着,偶尔想起“马甲线”就在床上做做仰卧起坐。

要克服“懒病”,往往只能靠意志和自觉。2018级学生裴鑫海酷爱篮球运动,今年暑假,他坚持“早上打球两小时、晚上打球三小时”的锻炼模式,开学后还将跑步列入了每日计划,“我不喜欢体型臃肿,因为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影响学习。我选择通过运动来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你的当下和远方,健康是基础

有人说,健康是一切,你如今为之奋斗的“诗和远方”全依仗于健康。好的身体状况,让人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拥有更乐观的心态,同时也是追求美好未来的基础。

在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时,夏纶璟自嘲道,“我知道一个词叫‘亚健康’,这个词形容我是再合适不过了。”同时他也有些后悔:“虽然我可以很乐观主义地说我现在的生活轻松而快乐,但是我时常会想,如果能多一点锻炼,身体更好一些,换季的时候我就不会病怏怏的;如果业余时间我去体育馆而不是图书馆,我的状态一定更有活力。

不同于他的惆怅,2018级学生方锦年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希望自己老了之后,还可以健健康康地到处旅行。”为了这个愿望,她制定了严格的锻炼计划,每天6:30出门长跑。

作为学院女篮队的一员,方锦年还为自己安排了每周不少于三次的篮球训练,以提升球技保持球感。当被问到坚持运动的收获时,她说:“身体素质的提升只是我的变化中最基础的一方面,除此之外,运动让我更快乐。

长期的运动锻炼,带来的不只是健康的身体,更带来健美的身材和开朗自信的性格。

对此,2017级学生陈倬诣深有体会。他大一时是体育部的部委,在运动会期间担任陪跑和记分的任务,遇见了让他决定健身的契机—— 一位参加五千米长跑比赛的学长,健美的肌肉让陈倬诣十分羡慕,“我也想要拥有这样的身材”,他不禁想。

这不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从那之后,陈倬诣每周去健身房做两到三次器械类无氧运动,以及两到三次不少于五公里的跑步类有氧运动。这种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交替组合的锻炼方式对他身体素质的提升十分明显:“大一刚入学时,我的体质很差,两千米拼尽全力跑也需要九分多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最近学院举行的运动会上,我报名五千米比赛取得了第一名。

同时,陈倬诣变得更自信,上台讲话不再害羞,而是越来越落落大方。他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用恒心抵抗诱惑,不能总是找借口:“在一个闲暇的夜晚,你可以选择坐在宿舍喝咖啡打游戏,或是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从这一个简单的选择中,就能看出你是否拥有决心与恒心。

 

>>> 来自教师的运动故事和建议

从讲台到操场

在武大,爱运动的老师并不在少数,他们为学子树立起好榜样。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赵林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他喜欢踢足球,每周都约朋友们一起踢球。赵林在求学时就喜欢上了踢球,这么多年下来,踢球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运动对我的工作生活都有好处。首先,让我保持身体健康,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次,让我的工作效率更高,还可以释放一些负面情绪以解压;第三,交到很多朋友,也是一种社交方式。”赵林还笑着补充道,“ 还让我保持体型。中年人容易发福,但我现在体型还好,就是坚持踢球的缘故。”

历史学院的潘迎春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运动达人”了。在大学的时候,她就是校田径队的一员,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大球小球通通玩转。而现在,她已经完成了四次半程马拉松,足迹遍布武汉、重庆、南昌等城市的赛道。

年轻人要试着去坚持一些事情。”潘迎春介绍,“现在有打卡软件,我们读大学那会儿是没有的。所谓‘君子慎独’,要学会在无人监督时自觉坚持运动,这会是一辈子的好习惯。”在潘老师的学生时代,她每天早起后先晨跑几圈,再吃饭上学,保持规律作息。现在一周跑两三次步,一次至少五公里,如果要训练马拉松还会加量。

自己锻炼时“慎独”,结伴运动会互相督促打气。“在运动场上遇到的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潘迎春是“珞珈乐跑团”的成员,这是一个有着近200名成员的跑步小社团。同为珞珈乐跑团成员的张晶老师,也是一位运动爱好者,她平时很喜欢跑步,每天早上上班前会绕珞珈山跑一圈,时间充裕的话还会加一圈。

老师们给出了一些贴心的建议。健康学院的廖皓磊老师指出,不要把运动限制在运动场上,“并不是一定要到操场上跑步、到球场去打球才叫运动。平时多走路,不要总用工具代步,也是一种运动消耗。

体育部的李世想老师也注意到了学生缺乏运动的现状。他说,虽然每天运动场上的学生看起来很多,其实一直是固定的一批面孔,并没有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

我们的大部分同学是缺乏运动的。”李世想总是鼓励学生多锻炼,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对于运动的选择要因人而异。比如感觉学业较重,压力比较大的同学,可以选择慢跑和球类项目等带有娱乐性的运动方式;内向的同学,可以选择运动量大的运动方式,或者篮球类的团体运动,可以和性格形成很好的互补。

李世想发现,爱运动的学生中,许多人都忽视了热身活动,“运动之前要应当做好热身,让肌肉完全地拉伸开来,才不容易受伤。运动完也要做好整理运动,让肌肉充分消化乳酸,第二天才不会肌肉酸痛。

在对待运动的心态方面,潘迎春建议,要从心里肯定锻炼的意义。她还透露,有时晚上下了课,她也会去操场上跑五公里,听着喜欢的歌,让大脑放空。

每次跑完步,都会有一种满血复活的感觉,觉得自己战胜了懒惰,从而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快乐的感觉,令潘迎春对跑步欲罢不能。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381期3版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