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让校园足球沦为应试教育的“奴仆”
缪俊逸
日前,《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通过。借此“东风”,由足球教育专家、中小学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共同编写的《中小学校园足球教材》将于本月底编写完成,“足球进校园”将有教材可依。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被很多人视为救赎中国足球的良方。显然,足球教科书的编篡完成,让“足球进校园”迈出了关键一步。孩子们理解和学习足球,首次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手册。
在为足球教材“横空出世”喝彩的同时,笔者也不免有些担忧:足球教材会不会让校园足球成为应试教育的“奴仆”?会不会扭曲足球进校园的初衷?会不会扼杀孩子的足球兴趣?相关部门在执行政策时,还需接地气、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的老路,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正道。
足球是一个专业性的运动项目,不仅需要身体素质,技战术与团队协作能力,甚至球“商”也很重要,但这些能力很难通过测试体现。如果片面注重考试技巧,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教育对提高足球水平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在巴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赤足踢球的少年。他们并非接受过专业的足球理论塑造,也没有因为缺乏物质基础而对足球意兴阑珊。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好的足球氛围并非强制性地增加学业负担。
自上而下的足球改革为多年来混沌的中国足球指出了一条前进方向,也反映出党和国家改革足球、把足球搞好的决心。足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国民体质,而且可以提升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理应在广大中小学中推广,但推广的重点应多培养孩子的足球兴趣。
不以一概全,对待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可以重点培养,重点突破;对待毫无兴趣,或者身体条件不适合从事足球运动的孩子,要因材施教,鼓励其从事适合的运动项目。莫让校园足球沦为应试教育的“奴仆”,否则,足球水平没上去,孩子也没得到运动的快乐。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