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巡司河清秀不能心里没底
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肖杨
2010年2月,臭了数十年的巡司河开始治理。当时,相关部门公开表示,巡司河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45亿元,5年后,巡司河将有望摘掉“武汉最臭河流”的帽子。近日,附近居民反映,巡司河治理进展十分缓慢,依旧臭气熏天。当记者调查,还需多久让巡司河恢复清秀时,相关负责人表示“心里也没底”。(本报昨日报道)
曾几何时,熙熙攘攘,咿咿呀呀,四方民众摇着小木船从汤逊湖顺巡司河而下,到武泰闸去赶集……日升月恒,山水变奏,渔舟唱晚早已不再,过去河水清澈,可见鱼虾的巡司河亦沦为如今的“熏死河”,仿如一条受伤的乌龙,无言汇入长江。
巡司河的遭遇绝不是个案。伴随城市扩张,百里平湖变成繁华街衢,日新月异的另一面,是城市快速扩张下,人口、产业迅速集聚,当城市超常规发展,又缺乏提前规划,往往配套设施建设不够,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河中,一条条河流负重前行,成了无数城市共同的痛。
与巡司河境遇类似的,还有上海的苏州河。上世纪80年代,两者都是市内有名的龙须沟。与巡司河多年治理不见起色迥然的是,上海10多年励精图治,在“动迁了18家工厂,754户居民”后,苏州河早已摘掉了让人汗颜的“黑臭”帽子,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更被作为绿色治理的典范对外推介。
诚然,污染不是一天形成的,治污无法一蹴而就。城市污水治理是一项复杂且需大量投入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城市基础建设,如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的建设;相关工程的建设与动迁;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与配合等等,环环相扣,不容回避。
可治污往往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在巡司河治理中,既然作出过承诺,有了时间表,下过军令状,就当以此为动力,排除万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而不能雷声大雨点小,遇事畏难,相互推诿,甚至“心里也没底”,任由污染恶化下去。
水旺城兴,让河流无恙,凤凰涅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真正啃“硬骨头”,设“硬指标”,下“硬功夫”,言必行行必果。如此,方能不负5年之约的承诺,不负所有市民的殷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