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失业率”回归经济参考功能
国务院近日召开常务会议,确定在继续使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的同时,由统计部门依法适时发布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数据,以更加全面动态地反映失业情况,让社会和公众及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使宏观经济决策更加“心中有数”。
调查失业率是指符合失业条件的人数占全部常住经济活动人口的比率,数据通过抽样采集调查取得,是国际上通行的失业率统计方法。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巨大差异,我国一直公布的是登记失业率。登记失业率需要失业者自行登记,较大的遗漏可能性导致其参考价值有限。相比而言,调查失业率明显能够反映更为真实的就业状况。
经济增长与就业相关性很强,很大程度上,失业率是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之一,也是描述的重大的民生问题。在很多国家,失业率也是民众为政府“打分”的重要依据,政府承诺改善经济现状,立军令状,往往就是说要改善失业率。
然而,相比于GDP、CPI等常见经济指数,调查失业率没能成为社会普遍知晓的一大关键数据。除了统计方法问题,其背后更关系到国家治理中的认识问题。
失业率曾经被认为是“敏感”数据,甚至“失业率”这个概念长期存在合法性问题,要不要承认“失业”的存在,曾是一个争议性问题。改革开放后,国家市场化转型,人们劳动就业的形态发生重大变迁,“失业”慢慢进入了日常生活。在政府官方数据中,“失业率”的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开始统计,只是统计方式、参考量还处在一个过渡状态。
今天,公布调查失业率已成为打造透明政府的体现。同时,及时公开尽可能准确的公共信息,则是政务工作不断追求优化的方向。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的实际劳动状态理应被纳入城镇就业体系考察,而调查失业率的使用将更好关照这一事实,令数据更有参考价值。
做到信息公开,必然就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对调查失业率的公开,不仅会受到国内的关注,也会形成国际上的比较。当前,经济发展是国家到地方的工作重心,政府需要坦然面对压力,同时也要用理性的心态看待经济数据。和很多指标一样,失业率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种起伏变化受多重因素影响,有时候则是在指示问题的所在,及时关注变化有助于发现问题,引起警觉。
失业率是对真实就业状况的一种描述和参考,其结果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很可能不尽如人意。此前,一些民间调查机构、高校研究部门定期发布过各自的调查失业率,很多都远远超过国家公布的登记失业率。但失业率的高低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展示成就的工具,只把眼光停留在其体现“政绩”的功能上。
归根到底,通过调查失业率数据是要掌握经济民生的一手信息,加快跟进相关的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障等机制,协调产业发展,保就业、增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让包括失业率在内的经济指标回归其参考功能,实事求是反映现实。(李杏)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