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薪之苦还需制度化回应化解
1月19日13时许,在河北冀州一处新建楼盘,一名13岁女孩帮父亲讨薪时,从16层跳下致死。(1月20日《楚天金报》)
这无疑是让人唏嘘的一幕。无论导致这个孩子丧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也无论其背后是否有着什么巧合与错误,讨薪难都是一个绕不过的背景和肇因。
前几天,新华社记者就做了一回有心人:他们陪同农民工一起讨薪,他们想把农民工讨薪之难真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连同这一次关于讨薪女孩的惨死,讨薪难通过媒体报道再次得到了呈现。
这种呈现有两重意义。一是,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至少,对于公众来说,这种报道可以引发舆论关注,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较热的议题,推动农民工讨薪难的解决。二是,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讨薪难到底难在哪里?这些难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即便这些问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当讨薪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这些问题依然有提出讨论的必要。这是媒体功能的体现,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可问题是,媒体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不是媒体问题,媒体的作用需要通过设置议题、启动制度、提供监督完整体现。
其中,最核心的一步就是启动制度,或者说制度启动。媒体的报道在设置议题,制度应该对此进行回应;制度回应的情况如何,媒体也可以进行监督。但至于制度回不回应,回应的质量如何,就不是媒体能够完全决定的。这取决于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执行。事实是,如今关于讨薪的制度比较完善,一旦发生欠薪的情形,农民工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和司法起诉的方式去讨回自己的血汗钱。关键是,这样的制度救济有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成本较高的问题,农民工承受不起其中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比如,执行不力的问题,劳动仲裁时踢皮球,司法判决后不执行,农民工即便赢了仲裁和官司,最终还是可能拿不到一分钱。其中,执行不力是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对待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需要增加制度回应和问责的环节——当出现讨薪难时,除了找出谁在欠薪之外,还要查查在讨薪过程中,职能部门是否尽到了职责,是否表现出了积极性。只有以制度压力和舆论监督督促职能部门转变角色,心系农民工讨薪之苦,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制度的效力才能真实体现。(李劭强)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