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建设报道之十三:科学规划 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特色村寨
利川地处鄂西南边陲,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全市国土面积4607平方公里,总人口90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2%。近年来,利川市民宗局在省、州民宗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抢抓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机遇,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不断探索路子,创新方法,整合资源,发动群众,精心打造了张高寨、大水井、塘坊、栏堰和野猫水5个特色村寨,通过打造,这些村寨呈现出民居典雅别致、产业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后,利川市深刻领会文件精神,认识到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是新时期保护、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一是成立了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市民宗局和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相关乡(镇)为成员;二是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民宗、财政、旅游、林业、农业、乡(镇)政府等部门配合,整合资源,齐心协力,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强力推进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是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四是利用利川新闻网、利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规划是一切工作的龙头,专家指导、科学论证、规划先行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国家、省、州的要求,我们结合各村各户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村寨长远发展目标与民居改造相结合,分别制定了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民居改造规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民居,实行“一户一册、分户设计”,做到“一户一图、一户一样”,保证整体风格一致,每户各有千秋。近年来,我市投入3亿多元资金,改造特色民居24200户,通过民居改造后,各村建筑文化浓厚,建筑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了土家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建设任务重、投入大、涉及面广,仅靠民族部门试点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资源,多元投入。一是整合相关政策资源,争取国家有关民族、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二是整合文化、旅游战线资源,文化、旅游、农业等项目做在一块、设施建在一处、活动连在一起,解决单个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整合民族工作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的力量,增添村寨建设的发展动力。目前我市形成了任务共担、同创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
四、抢抓机遇,准确定位。利川市在借助国家、省、州有关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抓住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等机遇,大打民族牌,寻找发展主题,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投入1000多万元发展了烟叶、茶叶、西瓜、葡萄、黄连等特色产业,推行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基本实现小康。
五、完善设施,整治村容。紧紧依托国土整治、烟叶基地单园核心区建设、小流域治理、通畅工程、扶贫搬迁、生态家园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完成特色村寨区畅通公路10公里,组、户道路硬化20公里,院坝硬化3万平方米,新修河堤2000米,基本农田改造2000亩,新建沼气池160多口,村寨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六、注重文化,丰富内涵。在打造特色村寨过程中,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突破点,坚持保护、开发与利用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一是在每个特色村寨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并购置相关设备、设施;二是成立了6支民族文化宣传队,常年开展“龙船调”等传统歌舞演出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自信心。
近年来,利川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特色、亮点不够,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困难和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扎实工作,推动利川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