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三峡“末代渔民”义务守护江豚
中新社宜昌2月12日电 题:三峡“末代渔民”义务守护江豚
作者 董晓斌 郭晓莹 汪军
2月11日,大年初四,迎着朝阳和寒风,刘军来到胭脂坝南岸水域。他要赶在走亲戚前,出江巡视,看看三位“老朋友”。
刘军的“老朋友”,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这种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总是嘴角含笑的生灵,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如今却濒临灭绝,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
正值春节,江上没有渔民捕鱼,几艘停在岸边的木制渔船被风吹得不停摇晃。刘军登上其中一艘,解开绳索,启动了渔船。
小船引擎“突突突”的轰鸣声打破了江面的宁静,刘军四处张望,期待江豚的出现。虽然他知道,这个季节,看见江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江豚在冬季其实很少露面,但我还是得来看看才安心。”渔船发动机的轰隆声,让刘军不由提高了音量,“江豚很有灵性,它们喜欢这里,八年都没有离开。”
胭脂坝是长江湖北宜昌段的一个江心洲,它将长江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南岸水域水流缓慢,水位较低,不能通航,利于鱼类生存。
2008年,三只江豚来到胭脂坝水域定居,身为渔政协管员的刘军,开始义务保护它们。
江豚在胭脂坝一待就是八年,刘军也守护了它们八年,他每天出江巡视,观察江豚的活动情况,并制止和举报非法捕捞。
江豚如今成了刘军最难割舍的牵挂。有一次,刘军早上巡视时,发现江豚少了一只,他开着渔船四处寻找,向渔民打听,最后一直守在江边,直到天黑前看到三只江豚“到齐”,才返回家中。
除了渔政协管员,刘军的另一个身份是渔民。他出生在距离胭脂坝不远的宜昌市点军区刘家村,这是三峡地区典型的渔民之村,村民世代靠打渔为生。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渔民能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不少渔民开始选择上岸生活,年轻人也不再愿意接下父辈手中的渔网,刘军便成了村里的“末代渔民”。
“渔民很喜欢江豚,不会伤害它们,我最担心的是以后没人接我的活。”刘军说,由当地渔民担任守护员是最合适的,他们有经验,懂水性,如今渔民数量锐减,他担心以后无人来守护这些江豚。
江豚是白鳍豚灭绝后长江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数量十分稀少,目前仅存1000余头,种群数量已经少于大熊猫。(完) (编辑:裴春梅)